首页 > > 99

廣州越秀區舉辦珍稀民間版本展

2015-01-07
来源:廣州日報

  五代 雷峰塔 《寶篋印陀羅尼經》

  清 《關帝明圣真經》

  清 《齊馬天祥造像記》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卜松竹

  日前,越秀區文化館舉辦的“嶠雅”展,號稱是“新中國成立后廣東首個民間版本收藏邀請展”。策展人之一郭青告訴記者,展覽期間,每天參觀人數多時七八十位,少時僅三十來位,且不少人在參觀時質疑這些“破東西”是否有如此高的價值。

  由于目前對“版本”的鑒賞和收藏,主要流行于一個相對較小的圈子。大多數圈外觀眾,難以理解為什么“舊書”會受到如此的珍視。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這些“版本”?收藏古籍版本又該如何入門?

  晚唐版刻經文 存世不足10件

  此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后粵港澳地區首個民間版本收藏展”,距1940年在香港舉行的廣東文物展(含民間版本收藏展)已經74年了。此次展出的展品均來自民間,代表作如下:

  五代早期的版刻經文《寶篋印陀羅尼經》,據說當年吳越王在修建雷峰塔的時候每塊磚背后都藏有一卷這樣的經文,但由于天災人禍,目前留存于世的完整卷已不到10件,這也是這件經卷第一次在廣州展出;

  學海堂書院、羊城書院、越華書院、廣雅書院、應元書院、粵秀書院等羊城近代七大官辦書院的試卷;

  1940年在廣東文物展上曾經展出的清初澹歸碗、南明皇帝敕封詔書再次展出,具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此外,展品還包括與版本有密切關系的信札、紙品、照片、文房用品及特殊文物等。著名學者、鑒藏家王貴忱老先生也拿出了私人珍藏的孤本“藍印本”供大家欣賞。

  “好版本”不一定特別貴

  郭青說,這個展覽的目的,并不在于向觀眾展示這些版本是多么的“值錢”。其實單以市場價值而論,并非所有展品都價格高昂,“比如那本《繪畫要論》其實不貴,但是對于我們學畫的人來說,就會覺得它很好,它里面有一些現在可能不一定能夠看得到的觀點。”

  又比如澹歸碗、南明皇帝敕封詔書,如果放到全國文化遺產的大環境中去看,可能也還算不上特別不得了的文物,但考慮到他們對廣東文化的意義,考慮到它們和1940年——抗日戰爭最艱苦之時——舉行的那次旨在振奮民族精神、高揚民族文化旗幟的文物展之間的密切關聯,它們就有了多層的文化內涵。這些古舊版本,記錄和還原了出版時的很多社會狀態。它們作為一種民間的載體,很多時候提供了和官方記錄不同的敘述視角,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翻閱那本1900年左右在倫敦出版的外國研究者寫的關于義和團的著作,就會發現當時外國人對于義和團也并非一邊倒地攻擊和反對,也有不同立場的觀察和分析,而這樣一些材料可能是大家在現代的出版物中難以接觸到的;又如民國時期出版的《乞巧書》、《閨范》等小冊子,記錄的是當時非常地道的民俗。

  珍視古籍善本是對文化的崇敬

  在現在電子出版市場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紙質書還有很大的存留必要嗎?策展人之一、越秀區文化館館長何愿飛認為,正是紙質出版物可能存在“被代替”的可能,才讓珍稀版本、古舊善本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我們常說‘聞書香’,其實是一種對文化的崇敬。當你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躺在椅子上,拿著一本紙質書來閱讀,和拿手機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以后書會成為一種奢飾品,可能會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消失掉。因為你如果想把一些信息、思想傳播出去的話,考慮到印書要花這么高的成本,何苦這樣做呢?”那么書的出版就必然要求更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無論在內容、工藝、材料等方面;另一方面,現在網絡信息的急速膨脹和零碎化,讓很多人已經感覺到了個人獲取信息的極限,從而體現出傳統閱讀的價值。而這些“舊書”恰恰提供了多樣的、非常可資借鑒的高水平樣本。

  在這些古舊書流通的過程中,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痕跡,比如批注、簽名、印章,這是一個個讀書人的“腳印”,它們就好像現在微信上的“點贊”,是讀書人一種情感的流露,特別是一些和名人有關的內容,格外珍貴。

  版本收藏提示 入門需考慮一熱一冷

  藏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有專家統計,當年國民黨從大陸帶到臺灣的兩萬多箱文物當中,有一萬多箱是書,差不多占一半。應當說,用今天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來衡量,這些東西不是最高,但在當時的特定情況下,它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和文化傳承的作用,是最大的。現在中國臺灣利用當時國民黨帶去的書,所出版的書籍對研究中國文化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那么,收藏如此珍貴的古籍善本應該注意些什么呢?那就是收藏既有收藏價值,又有保值和升值潛力的書,必須同時具有文物性和藝術性才能具有保存價值。比如常見的四書中的《孟子》,就有著名的民國山東督軍張宗昌的刻本。張宗昌非常尊崇孔孟,花了很大的代價,用很好的紙和墨印的書。雖然這本書印刷的年代不是很長,但它是仿宋刻,是摹刻,藝術價值非常高。它的字體很特別,墨黑如金、紙白、開本大、字大。張宗昌學問不高,印《孟子》不是因為要讀它,而是欣賞,為了附庸風雅。他刻了以后送給一些達官貴人,因為印得很少,能夠達到贈送級別的人不多,所以存世量不多,這樣的書本身有藝術價值,并具有保值、增值的潛力。

  而對于財力并不十分豐厚的普通人來說,哪一些書可以作為“入門”的路徑?專家指出,要考慮“一熱一冷”:如果是以投資加收藏為主,要找熱門的書,入手后只要是行情好,可以盡快出手;而冷門的書需要捂,就是一些現在還不太引人注目,但可能有很大空間的舊書,對于一般人來說后者更加現實些。這類書包括近現代人的一些詩文集排印本、一些小眾領域的出版物等。還有一些書看上去有些“稀奇古怪”,也值得收,比如一冊書一般有三四卷,如果它是冊數多卷數少,那么就比較古怪。還有如紅藍印本、套印本、活字本、毛邊本,等等。

  除此之外,何愿飛還提出具體建議,如果希望開始學習收書的話,首先,要多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除了版本學本身之外,還應該包括一定的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素養;第二,由近及遠,從較晚年代的書收起,因為離現在越近,資料越豐富,也越便于查找,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較少走彎路,等有了一定的眼界和閱歷,再逐步向更早期的拓展;第三,面不要太寬,最好是專注于某一個點,力所能及地去窮盡其中找到一切材料,做深、做透,時間長了自然有成;第四,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不要跟風。此外,還需做好心理準備:和所有的收藏一樣,收書也是要交學費的,需要在不斷的失誤中成長。

  何愿飛認為,并非一定是特別古舊,或者與名人相關的出版物或信札等才有收藏價值。他舉自己在麗江淘到的一套“文革”時期普通情侶的往來信件為例,信件都寫于1968~1972年間,共43封,是在一家賣舊CD的小店中偶然淘到的,價格也不貴,總共300元,人也不是名人。但從其中能看出非常豐富的時代細節,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感情變化。如果你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話,它們就很有意思。“此次展覽的觀眾中,有銀行職員,專門收藏和金融票據、有價證券有關的一切舊物;有大學老師,側重于收藏教育類古舊書;有醫學領域人士,專門收藏醫藥類書。這些東西單獨拿出來的話,也許并不起眼,但對于某一領域的愛好者來說,它們卻是非常重要的文獻。所謂大家視角不同,興趣各異。”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