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4

75歲老人建私人博物館 展上萬件藏品

2015-01-07
来源:四川新聞網

剛剛建立的大唐博物館

描繪三國故事的瓷器

  收集的編鐘

  四川新聞網(微博) 德陽(微博)1月7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道)德陽75歲老人于榮光家有藏品上萬件,其中多數是其祖傳下來的,另外一部分則是他用自己淘回來的。今年他的私人博物館在綿竹(微博)建成并對外展出,由于場地限制,當天只展出藏品三千多件。

  據于榮光老人介紹,這些藏品年代跨越商周、春秋、戰國、唐宋至現代,包括金銀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物件。盡管有這些多的寶貝,但是他卻從未想過將其變賣,與老伴兒憑著4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

  私人博物館 資金受限舍不得開燈

  于榮光的大唐博物館位于綿竹汽車站附近。今天上午,四川新聞網記者來到這里,走進于榮光的工作室里看到,他正在對剛收集回來的藏品進行量尺寸、寫說明。

  “這個是金貝,古代用來交易的貨幣。”于榮光把放大鏡遞給記者說,“你仔細看看,這個是金子做的。這個金貝是今年在舊貨市場淘回來的,本來去買椅子,剛走到那里,有個店鋪的老板就喊我看看,最終我用五塊錢買下來。”

  隨后,于榮光帶著記者在他的博物館逛了一圈,不過里面卻是黑暗暗的,每到一處他才會打開燈,然后看過之后又把燈關掉。“這里電費太貴了,九毛錢一度電,老是這樣開著,耗不起。”于榮光說,現在只靠4000元的退休金過活,里面的工作人員都是自己的親人。

  據了解,博物館面積為1500多平米,是當地政府無償贊助使用,分為青銅館、玉器館、金銀器館、瓷器館、雜項等。每到一個館,于榮光都如數家珍,一一介紹其風格、來自哪個朝代、用什么做的。四川新聞網記者看到,在整個博物館中,標注的唐代金銀器最多。

  據了解,這是德陽首個私人博物館。

  藏品多是祖傳 部分由自己淘回來

  上萬件的藏品是怎么來的?于榮光表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祖傳下來的,“至于是從哪一輩開始收藏,我就不清楚了。”另外的,則是他幾十年來淘出來的。

  于榮光說,他的爺爺在世時,就已經有很多藏品了,分散在各個地方藏著,但是會拿出幾件放在桌子上供大家看。

  “我的父親在30多歲時不幸去世,臨終前,他讓爺爺賣掉一些藏品用來養老和撫養我。”于榮光說,他的爺爺并未那樣做,而是靠做小生意維持生計。

  上世紀70年代,于榮光的爺爺以106歲壽終。臨終前,告知于榮光藏品所在之處,以及于榮光父親留下的一筆財產。

  “我把父親留下來的金條以及200個銀元陸續賣掉,不僅僅是用來養家糊口,更重要的是在市場上淘一些古董。”于榮光說,他曾以3萬元的價格,從兩個解散的川劇團買回來了十幾箱近百件戲服。“戲服做工都非常的精致,上面的金黃色的線和銀白色的線都是用金銀包裹起來的,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痕跡,代表著我國的傳統文化。”

  把所有藏品展示給眾人看,一直都是于榮光爺爺的心愿。那個時候,于榮光的爺爺沒能實現這個愿望,于榮光決定繼承其爺爺的遺志,建一所博物館是最好的選擇。

  “要建博物館需要一筆大錢,但是我沒有。”于榮光說,他決定賣掉宋代的官海棠花盆籌錢。“去年徒弟把這個瓷器帶去上海時,我那幾天食不下咽,心情很不好,非常后悔。不過,幸好最后沒有賣,心里才踏實了。”

  6歲跟著爺爺看古董 總結出收藏四個階段和境界

  “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哦?”有人對于榮光上萬件的藏品產生了質疑。不過,于榮光對于這種質疑并不在乎。

  “我爺爺就會看古董,以前當鋪的老板不知道年代,經常找我爺爺幫忙看,為此還會得到一筆不小的酬勞。”于榮光說,他6歲就跟著爺爺學習如何識別古董的真偽,如今已經是75歲了,看了幾十年的古董,雖不能準確說出時間,但是大概的年代還是分的清。

  憑著跟他爺爺學到的知識以及幾十年的經驗,于榮光還總結出了收藏的四個階段和境界。即:看假是真,看真是假;看自己真,看別人假;看假像真,看真像假;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于榮光解釋說,最開始對收藏懂點皮毛的人,總以為做舊的仿品是真的,而干凈的真品是假的;第二階段,入門五年的人收藏一些老普貨只認為自己收藏的東西才是真的,別人是假的;第三階段,從事收藏10年的人因為看到東西多,反而分不清真假,而這時也是最關鍵的時候,只要努力就會有突飛猛進,如果不思進取,就會成為收藏的“小混混”;最后一個階段便是真假都能看得出來,這需要20年的時間,隨著實戰經驗、綜合素質、文化修養和專業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提升,心態也就變得平和,能夠客觀公正的看自己和別人。

  “我不是收藏家,而是這些文物的保護者。”于榮光說,并不能因為他與這些藏品共同生活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年就屬于他自己的了。它們始終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精神文明上的財富,他將把這個博物館永遠開下去,希望更多人來參觀。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