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

“中國之大無處不到”的窘境:EMS夾縫求生

2015-01-19
来源:IT时报

  IT時報 張程

  年關將近,上了一年頭條的快遞哥們陸陸續續要返鄉了,日益興盛的電子商務,讓快遞哥們在過去幾年中,成為社會的焦點,月入過萬、阿裏巴巴上市敲鍾人……快遞哥們迎來了自己的春天。2014年,中國快遞行業創造了顯赫的業績,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045.4億元,同比增長41.9%。

  然而,在這場盛宴中,有一群人似乎並未享受到太多的利好,“在公司幹了十多年,一個月拿到手的也就兩三千塊錢。”談到自己緊湊的收入,電話那頭的劉旭(化名)訕訕地笑了,一股涼意不知不覺占據了周圍的空氣,這並不是一個愉快的話題,“都說現在幹快遞的收入高,反觀我們EMS,說出來都沒人信。”

  2015年1月的第三周,22只新股聯袂發行,股市迎來了IPO重啟以來最密集的IPO潮,而原本早已過會的EMS仍然不在其中。自2013年底提出中止IPO後, EMS何時重啟IPO尚無明確時間表,這家國有快遞企業如今外有民營快遞和境外物流公司虎視眈眈,內有國企轉型必須要經曆的陣痛,夾縫中的日子並不好過。

  “誰會想到用EMS?”

  “EMS?誰會想到用EMS,除非‘三通一達’不到的地方我們才會發EMS。”陳偉是一個在淘寶上賣衣服的小店主,在他忙碌買賣的世界裏,EMS是一輛躺在角落的舊自行車,每次用時都是迫不得已。“EMS的好處是像一些農村、偏遠地區等快遞到不了的地方,它一般都能到,但是發EMS要加錢,比‘三通一達’要貴幾塊錢,所以肯定要和客戶講價,有時我們不得不讓幾塊錢,有些不劃算的單子就只能不做了。”

  “EMS是國內最快的快遞,”一位網友在貼吧裏發表了這樣的言論,緊跟著跟帖的人噓聲一片。“再用EMS,我吃鍵盤,”一位網友用頗有調侃意味的話表達了自己決絕的立場。 在眾多網友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順豐快遞力排眾議,當選了國內“最快”“服務最好”快遞的美名,而“三通一達”則焦灼地爭奪著“除去順豐之外最優選擇”的位置。

  就在討論正激烈之時,最早拋出話題的人大概對自己放出的噱頭收獲了最後的滿意,搞怪地說了句“剛剛開玩笑的,我話還沒說完,EMS是國內最快的快遞,怎么可能?”眾網友在貼吧裏相繼發出各種搞怪諂笑的表情,心滿意足散去了。

  “用的人少”“服務差”“慢”“貴”,是記者在采訪多名用戶“為什么不用EMS”後得到的答案。阿裏旗下物流平台“菜鳥”的一位負責人告訴《IT時報》記者,“EMS在國內電商快遞使用率排不進前五,前三位都是民營的快遞,圓通、申通、中通”。

  但這些又似乎不完全是理由,在上述討論中,對於“三通一達”的吐槽點顯然更多,各種“門把簽收”“門縫簽收”“水表箱簽收”等“人工智能”的簽收方式,以及對不丟包損壞“只能靠人品”的無奈感慨。

  價格也未必是EMS最貴,2014年“雙十一”期間,《消費者報道》在全國七大城市對EMS、FedEx、順豐速運、申通快遞等九家快遞企業的服務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順豐、EMS最快,申通最慢;在收費方面,順豐在7地的平均收費最高,達到35.21元,EMS排在第三位為21元,韻達最低,僅10.86元。

  普遍服務和市場競爭雙重壓力

  “這么大一個國企,那么多的人員、場地、設備,怎么就做不過民營的公司?”從劉旭一句一頓的語調中,可以想象他的困惑之大。

  2013年12月20日,准備了5年多、已經在證監會過會的EMS正式終止IPO。理由是,為提高自身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

  快遞市場的競爭,在這兩年已趨於白熱化。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郵政企業和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3203.3億元,同比增長25.7%;業務總量累計完成3696.1億元,同比增長35.6%。其中,除快遞之外的函件、包裹、報紙等業務量均呈現下降趨勢。快遞服務已經是整個郵政業務中最大的一塊市場,而且是唯一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

  “目前EMS最大的問題是快件的處理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集散、運輸和投遞的能力。由於前些年一直沒能重視這方面,導致EMS的快件處理能力沒能跟上。”武田(化名),這位北方縣域的EMS內部人士對於目前企業存在的問題不是沒有思考過,而以上原因直接導致了“用戶對EMS體驗差,投遞時限不穩定,有時投的快,有時投的慢。”

  2013年2月, EMS南京集散中心正式上線,EMS寄往全國主要城市的快件速度有了質的飛躍,但當快件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時,投遞速度明顯不能受控。

  “EMS現在做的都是民營快遞不做的業務,偏遠地區、低附加值的大件物品。你看過民營快遞攬投員的電動車就知道,裏面很少有大件。而EMS很多都是大件,要開車去送,開車派件停車麻煩、派送簽收也不方便。”武田對EMS如今的窘境,頗為無奈。

  中國郵政局官方的數據顯示,2010年年底EMS在全國已有超過4.5萬個營業網點,幾乎覆蓋全國所有區域。“我們有很全面的覆蓋網絡,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是其他民營企業根本沒法比的。但在定價的靈活度上,我們沒有優勢。”目前EMS按省份劃分價格,一個省內,城市、農村是同一個價格標准,“有時候往農村送一個快遞,來回就要一兩個小時,而價格跟城裏一樣。”武田認為,在國家對郵政普遍服務的要求和競爭對手步步緊逼的雙重壓力下,EMS有時左右為難,同時,對快遞員的收入也沒辦法做到靈活處理,只能靠攬、投的件數計酬,有的員工甚至沒有底薪,這些因素也直接影響了員工的積極性。

  “現在大家攬投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收入太少。”劉旭是上海EMS的工作人員,他一個月的投遞量在2000件左右,按件計算報酬,一個月收入也就4000-5000元左右,扣掉各種稅費,到手不過2000-3000元,和順豐快遞哥動輒上萬元的收入相比,著實沒有吸引力。

  烽火四起內外夾擊

  更糟糕的是,就在EMS努力搶占市場份額同時,一些它們原本強勢的領域卻在被其它企業吞噬。以武田所在縣為例,占據重要比例的函件業務等中高端市場“已被順豐搶走了一部分”,而面向電商的快遞業務,則遭遇了同門挑戰。

  2013年上半年,中國郵政集團推出了“郵政小包”業務,國內首重最低價為5元,最高14元,反觀EMS,經濟快遞首重8元起,標准快遞首重20元。小包在某種意義上是想要搶占電商快遞市場,但對於EMS來說卻是個意外的競爭對手。

  郵政小包使用的投遞隊伍是原來送報紙、雜志、信件的郵局人員,使用的運輸網絡是郵政的網絡。盡管EMS作為郵政集團獨立的子公司,有自己的快速反應網絡,但實際上很多物流網仍然依靠郵政的網絡,只不過EMS有自己專門的配送隊伍。

  “兩家是有交叉的,有時可能郵政幫著帶一件EMS的快遞,有時EMS幫郵政小包帶件 ,而小包的價格便宜,確實存在競爭。”據武田介紹,為了避免內部的惡性競爭,目前郵政小包在部分地區業務並沒有展開來。

  即便是在EMS最大優勢——面向農村地區的配送網絡,也已經遭遇民營快遞、甚至電商對於“最後一公裏”的爭奪。

  2014年底,京東正式揭開了在農村地區物流網點布局的序幕,以與當地電商企業合作、招募“村民代理”的形式在農村發展站點,試圖解決農村物流“最後一公裏”的配送問題。2015年,京東計劃發展10萬名村民代理,覆蓋中國10萬個村莊。阿裏巴巴則表示,將投入100億元發力農村電商,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農村服務站。而順豐的“嘿店”也在努力嘗試打通鄉鎮的O2O渠道。

  作為“萬國郵政聯盟”成員,EMS曾獨霸跨境快遞、清關市場,跨境業務也一直是快遞市場的一塊“肥肉”。數據顯示,2014年國際及港澳台地區的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總量的2.3%,而業務收入卻占總量的15.4%,相對於國內快遞97.7%業務量占68.3%的收入來說,國際快遞業務的附加值極高。與此同時,隨著各地自貿區的陸續成立,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將增長至6.5萬億元,年增速超30%。

  面對這塊奶酪,順豐、圓通、申通等民營企業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國際快遞業務,在海外設海外倉或運轉中心。

  “EMS只做國內的派送,”菜鳥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菜鳥設在杭州下沙最大的保稅倉庫,用的都是EMS派送,但菜鳥的清關以及海外的快遞,EMS不涉及。

  在國內海淘和轉運方面,360海淘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EMS清關的增稅率太高,貨價超過500元被征稅的可能性非常高,目前我們都是機場快件清關,快遞方面基本上是用‘三通一達’,價格比較便宜。不過在春節期間我們會用EMS,因為春節‘三通一達’都不上班了。”

  2015年 大戰在即

  中國快遞業連續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巨大的市場空間使得資本競相進入。去年9月份,國家放開了快遞行業對外資的限制,截止到今年1月,雅瑪多(中國)運輸有限公司、歐西愛司物流(上海)有限公司、嘉裏大通物流有限公司、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聯合包裹)5家外資快遞企業獲准在中國開展除信件之外的國內快遞業務。

  國際快遞進入對國內的快遞企業來說必將是挑戰,成本的上升和競爭的白熱化將會淘汰大批中小企業,甚至是部分大企業。

  武田告訴《IT時報》記者,其所在的省份 “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開始辦理‘貨到付款’、‘快遞到付’等業務,並對一些大客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比如標准快遞最多能打7折,以擴大快遞的市場份額。”

  對於EMS的未來,長期觀察物流平台的微蟻實業CEO楊斌認為,EMS應該利用在廣大農村的優勢,,繼續加大投入,不然等到民營企業在農村發展起來了,就一點優勢都沒有了。在城市裏,EMS要有一些創新性的玩法,比如在同城物流、到貨時間上能做到更精准,更多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做對外開放性的平台,把自身龐大的網絡、社會資源這一優勢利用起來,“在國際化方面,針對特定市場做一些創新的小產品,從而更有吸引力,跟別人形成對比,把產業鏈做深。”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