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4

博物館嶺南特色十足 科學館讓你腦洞大開

2015-01-21
来源:新快報

  方案點評:建筑設計以“嶺南格物新源頭 廣州匯聚展未來”為理念,突出“會、展、水”的主題,建筑方正,以緊湊的中庭組織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合理流暢,利于參觀游覽。科學館的屋頂是有科學教育裝置的大花園;游客可看到嶺南公園和廣州塔全景,也能在這里了解各種高科技能源知識。

  廣州博物館新館和廣州科學館建筑設計國際競賽優勝方案出爐!

  與北岸的花城廣場建筑群隔江相望,珠江南岸的城市新客廳,未來面貌將是什么樣?昨日,新中軸線南段四大館中兩大“巨頭”——廣州博物館新館(下稱“博物館”)和廣州科學館的建筑設計國際競賽優勝方案出爐(此前公布兩館各8個入圍方案中,各評選出3個優勝方案)。這些方案什么樣?它們憑什么“突圍”?新快報記者為你揭秘。

  廣州博物館新館

  方案一:城市的觀賞者

  設計方:德國gmp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解析:設計理念為“城市環境的觀賞者”。博物館的設計表現出一種前部低俯的建筑姿態,以示對赤崗塔敬意。建筑屋面被設計為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城市陽臺”。八邊形窗洞與赤崗塔的平面形式相呼應,也是對華南地區傳統庭園形態的一種延承。

  博物館周圈布置嵌入式外走廊,可視作廣州歷史悠久的騎樓的傳承。內部空間的氣候調節由末端分布式置換通風系統和地板供冷系統完成。嶺南廣場與博物館通過室外通道直接聯系。

  方案點評:表現出一種前部低俯的謙遜的建筑姿態,體現了對文物保護單位赤崗塔的尊重。建筑方正規則,利于內部功能布局。主體墻面錯落有致,八邊形窗洞與八邊形的赤崗塔遙相呼應,突顯地域特征與嶺南特色。建筑整體設計清晰、簡潔,功能組織合理。

  方案五:珠水羊石

  設計方: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解析:以“珠水羊石”為立意。將一顆富有象征意義的原石放在珠江畔,讓博物館建筑呼應 “五羊”傳說。平面以小篆“羊”字為原型,抽象變化為五條不同曲線的組合。在平面上劃分出10個形態不一的面,五個大體量升起建筑構成主要建筑形體,圍繞著中央的共享中庭,形成不同體量的博物館展廳。以較小的地面建筑尺度介入場地,盡量拉開與赤崗塔的距離。

  內凹的空間形成自遮陽體系,降低建筑物表面的溫度;迎向夏季主導風向的狹長空間,形成冷巷,帶走了建筑物表面多余的熱量;底層后退的騎樓與架空空間,為市民提供了遮陽避雨的可能;中庭的共享空間形成了拔風效果;屋頂的太陽能光伏電板為地下室和公共空間的照明帶來了電力。

  方案點評:方案以平面小篆“羊”字演變抽象為五條不同曲線的組合,形象喻意“珠水羊石”,簡潔活潑,其內凹空間的組織有特色,并形成共享的中庭空間,通過控制地面建筑體量,預留了與赤崗塔之間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也易于與周邊公共建筑呼應。

  方案七:羅盤

  設計方: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美國)

  設計解析:設計理念為“指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羅盤”。博物館的輪廓呼應了廣州老城墻的形態。博物館提供了分別指向赤崗塔、廣州塔,以及廣州美術館的視覺通道。

  外立面預制混凝土板的厚度以及優化的開洞方式確保博物館最小的熱能吸收以及最小的空調散失。屋頂的綠植成為了博物館天然的隔熱層,減少博物館空調所耗能源。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統收集的雨水則可以作為中水被利用。博物館首層邊緣的遮陽柱廊提供了和廣州傳統騎樓類似的遮蔽陽光和雨水的公共活動空間。

  方案點評:建筑的外輪廓呼應了廣州老城墻的形態,厚重的建筑主體提供了分別指向赤崗塔、廣州塔,以及廣州美術館的視覺通道,使一個古城形態的博物館獲得了與歷史相互對照的視覺界面,富有創意和建筑個性。

  廣州科學館

  方案二:匯聚

  設計方: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GRIMSHAW ARCHITECTS LLP(格雷修姆設計事務所)(英國)、標赫工程設計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聯合體)

  設計解析:設計以“嶺南格物新源頭廣州匯聚展未來”為理念,“會、展、水”為主題。建筑首層開放,把公園引入,建筑覆蓋在停車場及公交車站上方。豎向的中庭空間和橫向的冷巷,通過一個鏤空遮陽的外墻通風,接收并重新分配日光。這是對傳統嶺南建筑中的冷巷和滿洲窗的一個現代化的解讀。

  通過被動措施來減少能源及其他資源的基礎消耗,再通過高效的機械與電氣裝置來對能源實現無損分配,最后通過在建筑內部的綠色技術來自主產生能量與用水。

  方案點評:建筑設計以“嶺南格物新源頭廣州匯聚展未來”為理念,突出“會、展、水”的主題,建筑方正,以緊湊的中庭組織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合理流暢,利于參觀游覽。

  方案三:榕樹林

  設計方:北京張永和非常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奧意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聯合體)

  設計解析:設計以“榕樹林”為理念。將科學館想象成一片榕樹林,人們在一片巨大的樹冠下展開城市活動,在這里體驗科技,享受生活。

  科學館一層屋頂場地的高差被轉化為起伏的景觀地形。屋頂為光伏太陽能板。“巨輪”展廳是前所未見而又極富創意的獨特展覽形式。

  位于入口大廳的巨大尺度的“彈簧”螺旋坡道將參觀人流向上引導至主要展示空間。展示空間由“渦輪”、“齒輪”、“管道”、“彈簧”定義,有序組織參觀,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空中步道系統將“三館兩塔”緊密聯系在一起。下層的風雨走廊使人們可在欠佳天氣中穿越嶺南廣場,其上層的健身步道為市民提供了慢跑和散步的運動場所。

  方案點評:建筑設計把工業機械美學提煉成一種抽象而富有表現力的建筑零件,將“建筑零件”組裝到一起,布置出不同形態的功能空間,實現不同的展示和體驗性活動。方案通過一層的屋頂將場地高差轉化為起伏的景觀地形,有一定特色。

  方案五:衍生

  設計方: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S.L.P.(西班牙)

  設計解析:設計以古代中國的瓷器為理念,由單體衍生出模塊化的體系。

  外墻由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混凝土板嵌入陶瓷平板組成,內層則是鋼筋混凝土剪力墻。這能減少光照對室內的溫度影響。預計建筑總能耗可減少至少41%。加上10%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用地內因能耗產生的二氧化碳總排量可減少30%左右。

  外墻朝向公共空間有主動交互型媒體墻,內置的LED發光管由電腦控制,能夠根據預先編好的影像信息呈現出不同的圖案和文字,建筑外立面可以變換不同顏色。

  科學館的屋頂是有科學教育裝置的大花園;游客可看到嶺南公園和廣州塔全景,也能在這里了解各種高科技能源知識。

  方案點評:建筑設計采用模塊化“單體衍生”理念,并吸取“瓷器”抽象演變而成,塊體形象獨特,方正中體現有規律的變化,并能形成豐富的第五立面。內部展示空間劃分靈活,能適應不同的用途。

  對話

  競委會委員、中山大學教授馮原:新中軸線南段建筑注重地方性的創新表達

  身兼廣州科學館、博物館建筑設計國際競賽委員會的成員,中山大學教授馮原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世紀的前十年,廣州著力新中軸線北段建設,未來的十年是南延段建設,北段建筑在創新和開放上獲得成功,南段則會強調地方性的同時,保持創新活力。”

  談背景:全球化與地方性相結合

  經歷亞運會的蝶變,廣州的地標性建筑如“雨后春筍”,而今,新中軸線南段也將密集地豎起地標,四大館中的博物館和科學館,便是其中的“重頭戲”。如何選擇這兩大館的設計方案,馮原表示,需要先了解當下廣州的建筑文化背景。

  “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又是很發達的城市,它的地標建筑就更強調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一方面是如何結合當下低碳環保的全球化要求,一方面是如何保留嶺南傳統。”

  馮原總結稱,廣州在21世紀以來,經歷了兩個建設高峰。亞運之前的建筑,以創新和國際化為主要方向,建設成具有很強新形象的開放性的廣州,這一系列標志建筑也都是很成功的。馮原說,“2003年到2010年,地方性的決策選擇了創新型開放型的方案,為廣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雖然廣州塔和嶺南文化目前看沒有必然的關系,但再過五十年,它就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嶺南文化不會一成不變,它的精髓就在不斷吸收和創新中形成自己的特點。”在這一基礎上,馮原判斷,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未來十年廣州會更強調地方特色的創新表達。

  談選擇:看通用性、普適性和地方特色

  那么,競委會是以什么樣的標準,在8個方案中選擇優勝方案?馮原把評選標準總結為兩條:一是通用性和普適性,二是地方特色,“博物館不同于別的文化建筑,主要內容是展示歷史,理應與廣州文化有連接,博物館要更接地方文化的地氣。在博物館的方案選擇中,地方特色性是很重要的考量。方案1主要是通用性,方案7以廣州古城輪廓為外形,非常有趣接地氣,方案5則是兩條路子的結合。”

  至于科學館,馮原認為科學館更為普適化,科學不分種族和地區,“科學館的設計不那么強調地方特色,更注重通用性和普適性。方案2屬于中規中矩但非常實用,方案3是個創新方案,方案5則結合了兩者。”

  關于最終方案的選擇,馮原表示將由廣州市政府決策。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