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樂視模式vs小米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最好

2015-01-22
来源:搜狐IT

  標榜自身模式無可厚非,但當看到小米電視王川稱樂視電視模式未來必定完蛋的言論,我覺得小米對當前互聯網電視行業的認知偏激得不可思議。

  有兩個方面需要辨析:一是樂視模式是否完全封閉,小米模式是否真正開放;二、模式選擇的背景與行業的未來。

  樂視=封閉,小米=開放?

  樂視確實標榜“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模式,覆蓋了雲視頻與電商、內容生產與運營、硬件終端與操作系統、應用等層面。這是一種高度垂直一體的模式,類似蘋果。

  但具體到每個環節又有不同。從內容角度來說,樂視並沒有完全自己來做,它的內容也並非完全只放在自身平台分發。截至目前,樂視大部分內容都是買的版權,部分獨享,部分分銷;樂視影業整體規模還很小,這兩年制作的電影也不過幾部,主力發行渠道仍是院線,並沒獨享。至於花兒影視與樂視自制的內容,數量更少。

  而且,與樂視終端公司背後一樣,樂視影業是一家合資公司,資本層面也有一定開放度;而且,樂視終端因需要牌照支撐,還集成著牌照方的內容。

  整體上,樂視盡管四處標榜它牛逼的內容,其實它的內容還是開放式運營。小米王川的說法並不在理,太過武斷。

  小米電視是否真是開放運營呢?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

  形式上,小米沒有成立什么影視公司,但是,近來,它接連投資內容環節,還挖了新浪總編老沉這類牛人去負責內容及投資,雷軍甚至宣稱未來將投資10億美金於內容環節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垂直整合模式,只是力度比樂視策略要“輕”,主要目的有三:一可以免除內容重度投資風險;二是資本手段可以影響內容合作方如優酷土豆們的立場,未來在特定內容引進上獲得先機;三可以給同質化的終端競爭帶來差異特色。

  從形式上來說,樂視開放購買版權+自制內容的途徑,跟小米通過投資建立內容供應渠道沒什么根本區別。如果小米真的是絕對開放,它就不應該投資內容,而是自由選擇。

  事實上,小米公司整體也帶有強烈的封閉特征。所謂“鐵人三項”就是一個高度垂直到封閉的平台模式。若摳王川的言論,小米自己投資內容是死路一條,自己獨立做MIUI,也是死路一條。這當然不可思議。

  而且,近來,已經有小米合作方對誇克點評表示,小米的應用分發平台上,集成的應用,有許多來自小米投資的公司,屬於肥水不流外人田。未來,小米電視內容供應上,大概也會出現類似局面,而且恐怕也少不了標榜獨家獨播。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標榜完全開放就比較裝了。

  我就不說優酷、愛奇異們的內容運營模式了。沒有一家所謂完全開放運營的。

  模式選擇的功利途徑

  接著說一下所謂互聯網電視模式。目前,在中國,市場沒有一家完全開放運營的互聯網模式。它與政策背景、內容版權的土壤深有關聯。

  政策背景說得太多了。廣電體系一直按照所謂“可管可控”的原則監管,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牌照資質。過去兩年,這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電視領域最大的話題了。無論是小米還是樂視,都曾因越過紅線而被整頓。

  這裏就不多說了。總結一句就是,廣電政策直接影響著中國互聯網電視模式的選擇。實際運營中,除非你打擦邊球,否則,因OTT牌照與OTT內容雙重監管,你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放運營,完全遵從監管的OTT電視與盒子終端,無法接入開放的互聯網內容源。當然我們不能說政策完全不合理,只就電視內容運營而言。

  另一重壓力來自版權內容運營。幾年前,中國院線、電視頻道裏,滿是海外大片。偶有幾部本地好片,也很快淹沒在同質化的分發中。曾經出現過一部電視劇,同時在6家電視台播放,這真是滑稽的一幕,浪費多少頻道資源哦。

  在這氛圍中,所謂版權運營就是虛話。所謂版權並不獨立,那只是你拼命買來的。買了之後,如果廣告運營成效差,你就得通過大量分銷攤博成本,如此便是一片同質競爭。我記得2009到2011年,一度出現買劇如買方一樣的局面,那就是優質內容缺乏的尷尬。

  樂視內容忽然牛逼的原因,就在於它買斷一些優質的電視劇作品。當然主要來自本土,那個《甄嬛傳》的分銷大幅提升了它的平台影響力。2012至2013年,它手中一度壟斷了本土近10部最熱門的電視劇。當然都是高價買來的。

  但樂視意識到,優質內容稀缺,如持續做分銷,固然能拉動廣告,但自身平台影響力會被弱化,而且內容購買成本堆高,它也沒多少議價權。這迫使它必須在內容運營上更加自主。這就是樂視後來強化弱化分銷、強化平台部分獨播的背景。而選擇做電視終端,這本身就是一個話題,它有利於建立一種垂直化的商業模式:付費模式+廣告運營+應用分發+終端銷售。

  當本土文化產業被樹立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後,本土內容創意產業得以刺激。樂視資本布局影業確實合乎它的邏輯。

  你能看出,樂視起步時最核心的就是內容端,其他技術、硬件布局都是衍生品。樂視的模式,反映了政策管控下,中國整體版權內容市場的粗放與無奈。過去幾年,你也能看到,樂視幾乎每年都發起版權訴訟,它是塑造內容品牌的手法之一。

  事實上,在樂視之前,中國第一大電視新媒體百視通,已經借助IPTV走出了一條艱難的付費電視之路,並率先建立了一種商業模式。百視通的模式同樣是從內容到平台的垂直整合,而它的牌照資源,則是樂視等公司所不具備的。

  小米標榜開放之路,其實並不開放。小米本質上是一家電商與社交概念濃厚的互聯網公司,它依托的是創意與品牌運營,借此建立起硬件驅動增長的平台。小米的崛起背景,其實沒那么神秘,它不過是通過超強的產品創意、較高的性價比、社會化營銷隱含的運營效率,迎合了中國一波移動互聯網的熱潮,短短5年成就了中國第一品牌。

  但是,硬件終端本身上,小米沒什么明顯優勢。當智能手機市場出現初步飽和後,消費頻次決定了小米單靠手機出貨,增長一定會放緩。它必須在這一波產業消費紅利透支前,建立好下一波消費生態:一是拓展更多智能終端,打通更多出貨點;二是建立一種內容與服務驅動增長的生態模式。

  所以,你能看到小米不斷涉足智能家居,並且挖人,大投資,說要打通內容供應。它果然這么做了。

  再次問一下:小米的舉動,難道不是一種典型的垂直整合模式么?垂直整合本身就是一種半封閉的策略嘛。水至清則無魚,市場上從來就沒有絕對開放的什么模式,要是所有環節都毫無節制地開放,小米根本就無法崛起。

  我這么說,也並不意味著我對樂視與小米的模式有什么褒貶,只想說明,它們的途徑,至少目前都是合理的。如果說到不認同,我覺得樂視、小米的模式都有點過於透支。

  你看到樂視不斷進入什么農業、酒業,還在張羅汽車,而小米則進入裝修、家居,其實這不過是一種營銷策略,而不是產品策略,都帶有迎合資本市場的強烈功利心。

  樂視的功利,壓力在於,它是上市公司,需要為股價操心,為此,它必須走出純粹內容運營,賣硬件,拉營收規模,做大現金流,以便將它變現,再去反複做投資,你看賈躍亭不斷質押股份,目的就是籌資快速布局,這透支著樂視有限的平台影響力。若是放在整個中國互聯網電視市場,它的體量又算什么呢?多元布局不過是一種以資本換空間的打法,裏面有很多風險。

  小米何嘗不是如此?雷軍當然沒有股價壓力,他反複說未來5年不上市。那是因為小米還沒有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態。上市對它來說不是難事,但是如果現階段上市,投資人要盈利數字,雷軍是很難拿出來的,那小米的擴張、成長性、獨立性、生態布局就會受到約束。所以,不上市,算不上多么高的情懷,實際不過是無奈而已。

  但小米的壓力在於,它必須爭取時間,在智能手機成長熱潮退去之前建立好新的生態模式。它也需要大量資金,所以你能看到,過去三個月,雷軍與小米高管上躥下跳吆喝,無非就是為了拉升估值,以更低成本引入資金而已。放在互聯網電視上,這個就是小米打造內容服務驅動增長模式的關鍵一步,而手機更適合建立O2O服務驅動模式。

  我們不能說樂視、小米功利心有什么不好。要明白這是做商業。但是,王川標榜小米的同時,說樂視的模式必死那就不是一種清醒的表達。當然,他也許是一種公關語言,通過貶低對手,提高自家的模式與形象。我更願相信他的用意在後者。否則,以這樣偏激的思維,小米電視真難說有什么未來。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