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創“會展之都”,上海還缺啥

2015-02-04
来源:文匯報

  全球展覽市場重心東移,業界代表把脈會展業轉型—— 創“會展之都”,上海還缺啥?

  ■本報記者 陳惟

  近日,隨著可展覽面積50萬平方米的國家會展中心開門迎客,上海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百萬級”會展城市。上海市商務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海舉辦各類展覽755個,其中70%為國際展,展覽面積近1300萬平方米,展覽項目數和展覽面積均居國內之首。

  然而,在日前舉辦的上海國際會展業CEO峰會上,不少會展界權威人士指出,在全球展覽市場重心東移的大趨勢下,瞄準世界級的“會展之都”,上海會展業的轉型刻不容緩。

  “馬達”豈能裝在“馬車”上

  一位互聯網企業高管說,現在的移動互聯網與展覽業的關系,就像當年汽車進入工業化生產的前夕,有人將“馬達”裝在“馬車”上,不兼容、不匹配。阿里巴巴副總裁梁春曉說,電商與會展都屬于商務服務,但兩者并非“你死我活”的關系。淘寶上現有3億多消費者,“碎片化”的消費正變成巨大的潮流,展會如何吸引這部分消費群體,值得會展業思考。

  騰訊上海總經理張立軍認為,會展要充分“嫁接”移動互聯網:展會前,用微信向目標進行精準推送;展會中,通過微信“移動導覽”,發布展會信息,為觀眾提供咨詢服務,發布產品信息,并用微信進行支付等;展會后,利用微信獲得的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行會后跟蹤服務。

  不少與會者表示,上海展覽“跨界”融合的步子仍不夠大。載體與內容的相輔相成,是會展業轉型的關鍵,移動終端的“馬達”如果還安在傳統展覽的“馬車”上,恐怕難以合拍。

  “任性”的資本找不到投資方向

  能否用資本撬動展覽,通過并購實現企業規模的跨越和展示內容的翻新?峰會上,不少海外投資機構坦言,中國的展覽業缺乏合適的投資對象,資本雖然“任性”,但絕不會無的放矢。

  上海會展行業協會會長陳先進說,國內的展覽發展基本是“自然生長”,即通過十幾年或二十年培育一個品牌展覽;而現在,國際展覽市場流行通過并購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展覽界之所以鮮見并購案例,主要是因為好的展覽“種子”太少,有的品牌展是企業苦心培育多年的,當然舍不得出手;而多數則是“拷貝”或剛剛創立的展覽,市場影響力不大,又有其他相似展覽的“影子”,國際買家不感興趣。說到底,國內展覽市場有些“虛胖”,真正有市場影響力、有號召力的品牌就那么幾個,這是國際資本游離于國內會展市場之外的癥結所在。

  當然,資本是“識貨”的。湖北尚格會展公司通過“深耕”二三線城市,成功培育出連鎖汽車展、智能家居建材展、婚博會等品牌展,成為中國首家辦展規模超100萬平方米的民營會展公司。2012年,風投機構大舉注資尚格。憑借資本擴張,尚格吸引更多展覽機構加盟他們的連鎖展,市場規模呈爆發式增長。

  “局部過剩”會否導致惡性競爭

  13家展館、100萬平方米展覽面積,上海展覽業會不會因展館“吃不飽”而陷入惡性競爭呢?

  峰會上,有人向國家會展中心董事長王志平發問:“國展中心是否會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將現有展會‘平移’過來?”盡管國家會展中心目前已經確立的400萬平方米展示面積中,有220萬平方米屬于新辦展或是從外省市轉移過來的展覽,但不可否認,上海展覽場館的“結構性過剩”將引發一場新的競爭。

  與此同時,全國展覽業增速也在放緩。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總裁蔡國楓介紹,去年全國辦展面積7110萬平方米,比上年僅增長2.6%,而且這將成為一種“新常態”。“粥多僧少”,上海展館市場如何創出“向心力”?蔡國楓建議“三管齊下”:“展館+服務增值”,提升質量效益;“平臺+智能技術”建設智慧展覽;“綠色+低碳節能”建設生態展館。

  更多國際展覽界專家建議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中汲取轉型智慧。勵展博覽集團主席陸思奇說,競爭性的格局中更要制定清晰的“游戲規則”。巴黎展覽館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諾介紹了法國的經驗——10萬平方米的大型展覽有“檔期”優先選擇權,展館在確定了大型展覽后,公布每年的“展覽日歷”,統一價格,便于中小展覽“對號入座”,形成有序的“錯位競爭”。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說,要學會在創新中創造新的增量。比如,香港曾有一個著名的鉆石珠寶展,非常火,后來主辦方將其“一分為二”,鉆石和珠寶各辦一個展,參展商由此增加了15%,而且各自都辦出了特色。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