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茶食的起源

2015-02-0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揚州大學教師,飲食、茶道研究者。

  在唐代以前,茶飲常與飲宴活動聯繫在一起,因此筵席上的食物都可以算是廣義的茶食。據《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脫粟之食,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做齊國的相國時飲食非常簡樸,每餐就是三隻烤禽、五隻蛋,還有就是「茗菜而已」。有的版本上是「苔菜」,如

  果這里茗菜真是指茶葉的話,應該就是煮成羹的茶了,是飲料還是食物,狀態模糊。漢代后,茶作為飲料的特點明顯了,據東漢張楫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荼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薑草毛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有專門的制作流程、專門的器皿、專門的功效,很明顯地,這里的茶是作為飲料存在的。《晉書》載,東晉的桓溫為人性格儉樸,他守揚州時,「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在桓溫的宴上,茶已成為代替了酒的主要飲料,其他的食物就可以看作是茶食了。早期的茶食可分為茶菜與茶果兩類。桓溫宴上的「七奠」可以算是茶菜了,而「茶果」的「果」就是茶果了。茶果發展較快,唐代以前就已經形成了氣候。晉代用來佐茶的果應是各種果品,陸羽《茶經》中引用晉代弘君舉的《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花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茶菜的發展就緩慢多了,但也可以發現一些苗頭。晏嬰與桓溫的宴席上的菜餚并不是專為飲茶而設計的菜餚,這一類的茶菜在葷素與味道上都是很平常的,形式上屬於正餐。晉代以后茶菜的內容開始發生了變化,唐代儲光羲曾有一首《吃茗粥作》說:「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念君高梧陰,復解山中衣。數片遠雲度,曾不蔽炎暉。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詩中的蕨菜與薇菜可以看作是茶菜。與儲光羲一同用餐的是一位隱士或道士,這樣的宗教身份說明了當時茶菜的發展方向。漢晉以后宗教的發展催生了宗教飲食,道教的飲食以保健為目的,稱之為「養生服食」,內容除了一些丹藥,主要是一些野菜與食用菌;大乘佛教傳入中國以后,飲食上參考了道教的做法,提倡素食,而茶與宗教的關系又極為密切,因此,宗教的素食就成為茶菜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這也成為后來茶菜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除了茶菜與茶果,還出現了茶點的萌芽。《世說新語》中有一則故事:「褚太傅初渡江,嚐入東,至金昌亭,吳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雖素有重名,於時造次不相識,別融敕左右多與茗汁,少著橽,汁盡則益,使終不得食。褚公飲訖,徐舉手共語云:『褚季野。』於是四坐驚散,無不狼狽。」在這里佐茶的是橽子。用橽子一類的食物佐茶好像是南方的風俗,五代時,毛文錫在《茶譜》中記載:「長沙之石楠,其樹如楠柚,采其芽謂之茶,湘人以四月摘楊桐草,搗其汁拌米而蒸,猶蒸糜之類,必啜此茶,乃其風也,尤宜暑月飲之。」湘人取楊桐草汁拌米蒸糜與當時南方人吃的青精飯相似,時間上與吃橽子的端午節也很接近。自漢代以后,麵食發展迅速,南齊的武帝曾下詔在他死后靈前不準用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可見在日常飲食中,餅與茶飲應該是經常一起食用的,也可以看作是茶點。大夢無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