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深圳市烹飪協會名譽會長,作家、文化評論家。擅雜文、喜吟誦、撫古琴、尚美食。著有《尚食誌舌尖上的文化》、《損品新三國》、《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等。
關中人見年輕人跟從品行不端者來往頻繁,會警告:你跟某某在一搭兒混,早晚混到糜子地里去!糜諧音「迷」。意思就很清楚了。糜子,莖葉如稻,顆粒如旱地穀子,耐旱,散穗,色略白,產量低。糜子磨麵,在陝西的吃法,通常有「糜麵饃」和「糜麵裹屜」。糜子還有一種,黏糜子,不磨粉,只脫粒,用來蒸甜飯、熬粥。糜子和黏糜子,都是產量極低的穀物,現在幾乎沒有人種了,卻是中國的古老物種。從前叫黍。周亡以后,王室頹廢,從前巍峨富麗的宗廟所在,長滿了黍。故老舊臣路過,見而動情,感懷前塵往事,悲從心起,惆悵淒迷。於是詠嘆出了《詩經》中著名的《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離離,是指黍,即糜子長得非常茂盛,可見王室傾頹已久,宮殿宗廟淪為野地,耕種者都不知道這里曾經的輝煌,欲問其事,而故老盡泯,世異時移,時間不短了。至此,中國文化中,黍離之悲,專指表達亡國之情。其實,比黍離之悲更早的,是麥秀之歌——《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行童兮,不與我好兮!」箕子於殷商末季,遠遁朝鮮半島,成為那里的人文初祖。周代商,箕子來朝,看到從前的崇峨輝煌的殷商故都,已經毀壞泯平,生長著茂盛的禾黍秀麥,作為殷商嫡裔,不禁悲從心起。但他不能當著婦人的面痛哭落淚,於是作麥秀之歌,表達他對故國滅亡的悵恨之情。明朝因擊退日本豐臣秀吉對朝鮮的侵略,對朝鮮半島有再造再活之恩,所以朝鮮在有明一代,始終以明朝文明是崇,學明朝唯恐不像不徹底。朝鮮每年幾次派遣使者到明朝朝拜,敬謹謙遜,也對明朝有著非常敏銳的責任心,當朝鮮使者看到明朝官員腐敗、地方淫祀濫祭等等現象,非常痛心憤切,其情緒言辭之亢奮激烈,明朝官員甚至大為不解。至明朝滅亡,入清。朝鮮一直彆彆扭扭的,沮於清朝強大,不得不臣服,但內心對清朝十分鄙夷。有清一代,朝鮮立國宗旨為「尊周思明」,并且在朝鮮王宮內部,建造「大報臺」,意為報明朝皇帝的再活之恩。每當朝鮮使臣出使清朝,就不像從前朝賀明朝那樣內心懷著憧憬和欣悅地來,差事派到誰,皆以為苦事,不得不來,內心不服氣。進入從前明朝現在清朝的地界,吟詩作詞,滿紙稱胡天胡地、胡山胡水,看清朝什麼都不對。朝鮮使節閔鎮遠的詩:舉目山河異昔時,風光縱好不吟詩。胸中多少傷心事,盡入征人半蹙眉。朝鮮李朝士大夫,全面接受了明朝的價值觀,且非常固執地奉行堅持,他們到清朝,著明代衣冠,招搖過市,清人以為怪異,他們洋洋自得,見人就說;我這是文明衣冠。還挑釁地說:你們雖然有很多大學問家如李光地、顧炎武等,但「一剃發則胡虜也,葫蘆則犬羊也,吾於犬羊也何觀焉?」內心憤怒是憤怒,閩鎮遠離去有詩:茲行歸自黍離墟,痛哭山河屬醜渠,況復箕都逢壬歲,小邦悲慕更何如。這真是十分固執的黍離之悲。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