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李敬泽:我们正面对自媒体诗歌新生态

2015-02-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诗人余秀华引发的“草根诗人”讨论,从网上转移到了中国作协的会议室。2月9日下午,一场“草根诗人”现象与诗歌新生态研讨会,在中国作协10楼举行。

底层诗人网络火爆值得严肃对待

当天的会议围绕包括余秀华在内的15位“草根诗人”作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诗歌现象展开讨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用了将近半个小时来阐述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他说,最近引发外界持续关注的许立志、余秀华、打工诗人朗诵会等,自己都通过手机移动网络获取了信息。“我们确实面对着一个自媒体的新生态。这个生态已经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证明,(自媒体)正在塑造着诗歌的生产和传播,乃至诗歌的欣赏和评价新的机制和新的生态。”

对于当下的诗歌生态,他认为:“我们恐怕不得不承认,作为理论家、诗人,如果说过去没有自媒体生态的话,这个对话的主动权还掌握在我们手里,但现在对话的议程甚至对话的议题,对话在何时何地何处怎么发生,常常都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够确定的。”在他看来,底层走出的诗人通过网络引发关注的创作现象,值得评论界严肃对待并加以研究。

诗歌回到了个体的心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诗歌评论家吴思敬也认为,自媒体的网络平台,是促成草根诗人不断涌现的原因之一,“这实际上是对于诗坛固有格局的挑战”。

当天会议的主题是研讨“草根诗人”现象,《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从唐诗中的意象入手,分析了“草根”这个词的来源和含义。他认为,如果用“草根”来描述一种文化,一般是指非主流、非正统、自发、压抑不住的原创性这个概念。

《诗探索》作品卷主编林莽在肯定“草根诗人”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他们的诗歌里还存在语言表达比较单一、不够准确和缺少艺术性、分行和结构比较混杂等问题。“对于这些作者,我们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但我们不能以一种道德优势者的姿态来判断和推崇诗歌,不能以社会问题和作者身份来突出这些诗歌。”

河北作协副主席、诗歌艺委会主任大解认为,尽管近年来网络上的诗歌事件多数是负面、嘲讽的,“但进入新时期以来,新诗对于当下生活的深度介入已经把诗歌推到了现场,诗人们正在用个人命运感受和记录时代的变化。诗歌已经厌倦了广场式抒情,不断向个体收缩,回到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当下好诗标准究竟为何?

在有关诗歌的话题中,存在学院精英派和民间草根派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表示,在中国诗歌传统中,诗历来分为“风”、“雅”两类,作者的身份相应有“人民”和“文人”之分。现代以来,来自草根阶层的民歌其实一直处在被压抑的状态,“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贴近群众、贴近现实,但人民一旦写作,就会感到惊诧、受不了。”

曾在余秀华事件之初写过长文剖析其诗歌写作特点的诗人张杭认为,“我的一个大概的感觉,其中70%的诗人是好的,余秀华是中等的。这70%也不是每首都好,每个人都有一两首、三四首是足够好的,其他还是差那么一点。”他以这15位诗人中被媒体报道较多的郑小琼为例指出,“她是最像我们学院出来的诗人。但你看她的诗,在意象和大词中滑来滑去,很多时候还是比较表面的一个平行移动的东西。”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