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合肥年貨展交易額突破8億元

2015-02-16
来源:合肥在線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浩/文 韋韜/攝) 2月15日,農歷正月二十七,距離春節僅剩4天。第七屆合肥年貨展在全市市民的“淘貨”聲中,售罄落幕。1月31日開幕到2月15日閉幕,前后共16天,這不僅創下歷屆年貨展“展期之最”,更讓購年貨的人們更加從容,選擇余地更大。

  “原先是定在‘小年’那天結束的。后來決定延至16天,是順應了市民的需要。”主辦方負責人說,“我們預期進場人數會大大突破,但超過150萬人次,還是沒有想到。而且不僅是人數上的突破,交易額也突破8億元,達到8.6億元,這比上屆多出三分之一。”

  156萬人次的入場人數,不僅是年貨展的“新高”,也是在合肥舉辦的所有展會中的NO1。“安徽第一展會”名符其實。

  去年貨展上采購已成合肥市民的“習慣”

  品牌是老百姓“捧紅”的

  什么是品牌?

  打個廣告,大聲吆喝,那不是品牌。虛張聲勢,大夸海口,那是自砸招牌。

  品牌,在老百姓的心中。他們用實實在在的“去年貨展上買年貨”這樣一句話,用寧可“擠公交”、忍受“大堵車”、不惜“走遠路”這樣的實際行動,為年貨展投上“心目中的好展會”一票。

  年貨展的“品牌效應”,關鍵在于契合了“需求”、豐富了“文化”。

  眾所周知的是,春節消費,老百姓的“舍得”花錢的,這一時段自然也是一年中的消費旺季。不過,購買力強并不代表消費者一定就會“買你的帳”。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消費趨于理性、“口味”近乎刁鉆的今天,能獲得他們的首肯,“賣家”是要動一番腦筋的。

  年貨展揣透了人們的心思,才能契合了人們的需求。

  且看“八大展區”的設置:“省內名優特農品”、“省外名優特農品”、“名酒名茶糖果”、“家具陳設藝術品”、“精品服裝服飾家紡”、“文化惠民活動”、“臺灣美食”“臺灣特色農產品”等,可以說,是把“年貨”這個概念所包含的內涵“一網打盡”,“吃穿用度”、“古今中外”、“傳統時尚”,應有盡有。

  僅僅是“全”,還遠遠不夠。時下人們對“年貨”的追求,已“高大上”了。年貨展步子緊跟:

  高:高品質。“我們的產品從西藏空運過來,不超過12小時。”類似這樣的承諾,不少商家付諸了行動。他們深知,打開市場,品質為先。本次年貨展參會的客商近80%都是廠家直接參展。這不僅保證了他們的年貨“來路正宗”、“數量充足”,更是因為廠家直接參與,保證了產品價格親民,與市場上相比,有大幅度的優惠,基本上幅度都在15%以上,甚至有的產品優惠幅度達到25%。

  大:大舞臺。別的不說,文化惠民活動“百名書法家義務為民寫春聯送春聯”“旅游迎春大舞臺”等,讓前來購年貨的人們不僅把年貨裝滿后備箱,更把精彩的演出裝在心里。上:上檔次。參展商來自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國內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年貨16萬種。主辦方透露,在選擇入場商家時,標準是很高的,要求是極嚴的。比如,以前參展商如有受到投訴等“劣跡”,抑或有“差評”,則將被拉入“黑名單”,拒之門外。

  品牌是多年來“鑄就”的

  年貨展“安徽第一會展品牌”,絕非“自我加封”。

  從第一屆到第七屆,人氣從平淡到漸旺到“爆棚”,這是積累的暴發;交易從平平到突破到“空前”,這是成長的經歷。

  這一經歷,也是年貨展對“年文化”的認知充實和提升。

  什么是“年”?“年”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也許每個人都會說出來:“年”是團圓。

  年貨展上,一個精心的安排,突出了年的意味。

  在本屆年貨展上,來自臺灣的五十多家企業攜帶鳳梨酥、大溪豆干等近千余種臺灣特色農產品來肥展覽銷售,還有40多個展位的臺灣特色美食獨立成區,讓前來第七屆年貨展現場的市民一次體驗并購買到所有臺灣特色食品。

  海峽兩岸一家親,春節年貨兩地通。臺灣展團不是第一次來年貨展展出他們的特色年貨,實際上,從第一屆開始,年貨展就成了海峽兩岸共享年文化的舞臺。

  “年文化”,歷經數千年風雨,傳統歷久彌新,更被賦予時代內涵。

  一幅春聯,一紙窗花,以文字講述,以圖案表達,是人們對新年的祝福。年貨展上,它們成了市民年貨中的必選項。而“書法家義務送春聯”活動多年開辦,讓尋常百姓家貼上書法家的手寫春聯,自然比起那印刷出來的春聯更有趣味,更貼人心。

  如果說到時代內涵,也許可以從“吃”中即能體現。物質不甚豐富的過去,百姓吃上魚肉即可滿足,而現在則追求的是“營養”和“健康”。

  年貨展上,“綠色有機食品”最受歡迎。第七屆年貨展將有全國各地包括東北五常等在內的50多家特色農產品公司帶來有機綠色的農產品,形成“有機農產品大聯展”,讓合肥市民在消費的基礎上做到綠色消費,過一個健康歡樂的新年。

  年貨展,是合肥的“春節序曲”。伴隨著年貨展的熱鬧落幕,合肥人的新年味漸濃、情更甚,意有余。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