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烏克蘭停火協議:只問人心,不問成敗
中新社記者 文龍傑 劉旭
烏、俄、德、法四國領導人當地時間12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就烏克蘭危機達成停火協議,各方同意從2月15日起停火。用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話說,這場17個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給解決烏克蘭危機帶來巨大希望”。但也有觀點擔憂,一份停火協議力量單薄,難以解決烏克蘭沖突中的焦點矛盾。
俄羅斯學者安德烈·畢奧科夫斯基認為,實際上除了“實現停火之外,其他的問題幾乎毫無意義”。他認為,會談的中心問題有兩個,“撤軍和恢複烏克蘭人對邊境點監管”。關於第一個問題,協議中指出“在歐安組織的監督下,所有外國軍事組織、武器裝備及雇傭兵撤出烏克蘭,解除所有非法組織的武裝”。這裏的“外國”顯然有所指,但畢奧科夫斯基說,“根據官方說法,在烏克蘭不存在任何俄羅斯士兵,也就說無人可撤。”
關於恢複烏克蘭對頓巴斯地區烏俄邊境監管的問題,根據協議,則將在2015年底頓巴斯地區舉行選舉及憲法改革之後落實。“普京得到了他想要的,對於基輔而言,問題並未發生實質改變”,畢奧科夫斯基說。
不過,談判從來都是一門妥協的藝術,通常很難用“成功”和“失敗”的二分法來進行評判。對於今日的烏克蘭而言,從總統到普通民眾,停火或許是他們最需要的。
《烏克蘭真理報》12日文章就指出,“各方達成的這個協議與俄羅斯所提的議案更相像一些”,“這是在烏克蘭作出了讓步的情況下簽署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烏克蘭失敗了。要知道,軍事沖突每天都在吞噬著我們戰士們的生命,每天都在削弱國家的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烏經濟形勢評價十分消極。“物價發酵似地瘋長,失業率增加,格裏夫納貶值,黃金儲備規模萎縮,這些都昭示著烏克蘭的經濟進入死胡同。”《觀點與論據報》評論道。
“如果烏克蘭將從貨幣基金組織獲得的資金用於經濟改革或有希望,否則根本談不上保障經濟穩定。當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償還外債和填補政府赤字,以及反恐戰爭時,那么連解決現有問題都不夠,更遑論用於發展經濟。”俄經濟學家巴維爾·伊夫欽科夫說。
烏克蘭最近的一份社會調查報告顯示,有91%的調查對象認為國家目前的經濟是十分悲觀的,這一比例與2008年相似。調查同時表明,有77%的人認為影響國家正常運轉的最大問題就是東部的軍事沖突,“實際上,烏克蘭的失業問題主要是因為勞動力市場自2008年以來沒有發生根本的改善,但民眾現在普遍將此歸咎於東部的武裝沖突”,烏社會學學會副會長阿列克謝·梁申科這樣評論。
從2014年2月基輔爆發暴力沖突以來,烏政局動蕩已近一年。一年間的政權更迭和邊境炮火已讓這個國家不堪重負,無論是經濟形勢,還是“人心思定”的社會心理,都要求當局盡快解決東部危機,實現停火,恢複正常國家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烏克蘭無疑也是此輪停火協議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