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 傳統文化行業不斷洗牌

2015-02-26
来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第35次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解讀

  根據近日中國互聯網管理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以下有趣的事實和趨勢。

  上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互聯網總體規模進入發展常態期

  根據報告統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個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企業互聯網普及率達78.7%,人均在線時長每周達26.1小時。各類互聯網應用成為了滿足個人日常生活需求、滿足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55.1%的城鎮網民、47.9%的農村網民認為自己比較或者非常依賴互聯網。互聯網實質上已經成為國民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報告統計,未上網網民的上網意愿進一步下降至11.1%,而且非網民不懂電腦/網絡的比例也上升到61.3%,這使得進一步擴大、轉化非網民的客觀培訓成本和主觀溝通成本逐漸增高。同時考慮到未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網民總體規模發展應該趨于常態。

  移動互聯網成為業務拓展首選,文化旅游業將成下一個被顛覆行業

  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手機上網已經逐漸成為上網的首選方式,達到上網總人數的85.8%。智能手機與個人信息的深度綁定,則能挖掘出更為個性化的應用,使得業務開展更具針對性,更能挖掘行業痛點,在極短時間實現業務的爆發式拓展。

  報告顯示,2014年手機旅行預訂用戶年增長達到194.6%,成為了增長最快的移動商務類應用。而隨著各大互聯網企業競相進入在線旅游產業,將加快完善旅游行業的線下服務體驗、旅游數據挖掘、線上線下相互驅動等重要產業升級步伐。一旦線上企業完成線下旅游景區的戰略融合,整個文化旅游業將迎來一次大的洗牌過程,我國將有可能出現幾個大型旅游服務提供商,實現整個傳統文化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網站自制視頻內容將獲更大發展,手游市場仍有成長空間

  目前,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到了4.33億,手機視頻用戶為3.13億,手機網民使用率為56.2%。隨著移動網絡環境的不斷升級,移動視頻端能夠充分利用用戶碎片時間,移動視頻用戶仍將繼續上升,而傳統PC用戶將逐漸下降。根據調查統計,手機用戶主要觀看的視頻長度為10至30分鐘,類型主要為綜藝、搞笑、原創和游戲類視頻。而現有購買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往往從時長和內容類型上并不能完全對應手機用戶的需求,因此視頻網站制作“短時長、快節奏、笑點多”的新型自制內容,既有利于應對手機用戶的差異化觀看需求,降低購買影視內容的成本,也有利于建立起網站風格和品牌,增大用戶黏性。

  根據調查顯示,使用電視收看網絡視頻的用戶中,58.5%的用戶是通過智能電視收看,70.0%的用戶通過網絡機頂盒收看,各種技術解決方案都未顯示出壓倒性優勢,非技術原因也造成了推廣普及的波動。目前尚無法確定未來客廳入口設備的發展趨勢,但不排除智能路由器、游戲主機等新設備通過“曲線超車”的方式,完成對現有設備的趕超,從而成為家庭娛樂的硬件入口。

  網民中整體游戲用戶的規模達到37716萬人,占網民總體的58.1%;手機用戶規模為24823萬人,占網民總體的44.6%。由于手機游戲用戶主要為近兩年增長的新用戶,尚未形成3年以上老用戶群體,付費用戶群體要少于電腦客戶端用戶,但由于手機計算能力的提升、用戶游戲依賴性增強、手機支付便捷性等,手機游戲的用戶數量和支付比例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而根據《中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基礎性數據調查》的研究結果,網絡游戲的整體市場容量可達到3000億元,目前只達到1/3左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加強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放共享國有數字文化資源

  今年年初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對于全社會的覆蓋,但是在現有意見當中,更多的是采用“重型”基礎設施服務的發展策略,投入成本高,服務成效難以即時呈現,同時無法應對大規模人口流動帶來的設備閑置風險,且現有規劃戰略并未與互聯網移動化的發展技術趨勢相結合。若考慮到“寬帶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架構基于移動互聯網之上的“輕型”服務基礎設施,則能夠有效搭上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專車,更加緊密地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來,用最小的投入成本換取最大的服務效益。

  互聯網成功的本質在于信息共享。本次報告顯示,60.0%的網民對于互聯網分享持積極態度,通過信息與資源的互惠分享,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創造了新的價值。國家擁有的數字文化資源,理應免費為全體國民所共享,這也是符合互聯網時代民意的發展趨勢。實現國有數字文化資源的免費開放共享,降低大眾的訪問門檻,并以此為契機,展開新的文化創作,這樣才能使已有的數字文化資源收到最大化的社會效益,成為繁榮數字文化創作的“基礎設施”。 (作者:張宜春 系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數字藝術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