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0

高通巨額罰單如何影響中國手機業?

2015-02-26
来源:搜狐IT

  2月10日,國家發改委對高通開出了一張高達60.88億元人民幣的巨額罰單,一時間,整個中國通信業嘩然。

  喧鬧間,我看到了很多似曾相識的觀點:“插在中國經濟上的抽血管終于被拔掉了”,“本土手機內戰要爆發了”,“我們每年買手機能省十幾億”,“中國集成電路業將彎道超車”。突然感覺要說點什么了。

  昨天我在朋友圈里說,我對高通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在十年前做記者時,曾經采訪過幾乎所有的高通高管,曾經多次赴高通總部探訪,曾經作為主要譯者編譯了Dave Mock的《高通方程式》。這一切都是因為高通這個公司太過傳奇,一個7個人的技術作坊經過20年發展成為市值超過1100億美元的財富500強企業,更在于它備受爭議的商業模式。

  (一)

  一個硬幣有兩面,當你將高通描繪為魔鬼時,它也扮演天使的角色。

  高通因為壟斷被課以重罰,卻很少有人知道,高通在通信史上是以反壟斷者出現的。時光倒回到20多年前,那時候移動通信是GSM制式壟斷市場,各種技術也都是被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老牌通信巨頭掌控。高通的創始人艾文-雅各布開發出了CDMA技術,艱難打開了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

  歷經艱辛的艾文-雅各布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廠商加入到CDMA生態系統中,所以想到將技術專利授權給合作伙伴使用。在手機市場,諾基亞、摩托羅拉、阿爾卡特等歐美巨頭當道,但是借助高通的專利授權,韓國的三星和LG,中國的華為和中興,得以迅速掃清了技術障礙,在3G時代后來居上,實現崛起。

  華為的任正非曾經在一篇名為《實事求是的科研方向與二十年的艱苦努力》文章里面說到,“對于我們所缺少的核心技術,華為只是通過購買的方式和支付專利許可費的方式,實現了產品的國際市場的市場準入,并在競爭的市場上逐步求得生存,這比自己繞開這些專利采取其他方法實現,成本要低得多,由于我們的支付費用,也實現了與西方公司的和平相處。”

  對于科技市場的后來者,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繞開既有者的專利,另謀新路;另一種是和專利持有者談判付費,在他們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前者代價巨大,且很可能誤入歧途,后者站在巨人肩上,可以迅速崛起。華為、中興、三星、LG的崛起之路都是選擇了第二條路線。和高通談判的好處在于是一站式服務,和高通簽訂了專利授權協議,無需再和其他巨頭一一接洽就能解決專利問題。

  這就像專利本身,既像天使,保護并鼓勵了技術創新,又像魔鬼,對于后來者是繞不過的坎兒。

  (二)

  國家發改委高額處罰高通,也是代表中國手機業與高通達成新的專利授權規則。

  新的專利授權規則是這樣的:對在我國境內使用而銷售的手機,按整機批發凈售價的65%收取專利許可費;向我國被許可人進行專利許可時,將提供專利清單,不得對過期專利收取許可費;不要求我國被許可人將專利進行免費反向許可;在進行無線標準必要專利許可時,不得沒有正當理由搭售非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銷售基帶芯片時不要求我國被許可人簽訂包含不合理條件的許可協議。

  這不是我國政府第一次介入專利談判,在3G牌照發放前的2004年,以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楊澤民院長為首席代表,標準所王志勤所長為談判責任人,代表國內通信設備企業與包括愛立信、諾基亞、高通等國外3G專利持有者啟動3G專利談判,試圖達成一種優惠的費率,甚至有人提出拿中國3G市場的巨大誘惑獲得免費專利許可。

  這一談,就是2年。遲遲無果的個中緣由是,專利談判是一種利益的博弈,一切取決于手中籌碼的大小。不同的手機廠商所持有的專利層次不齊,很難集體達成某種一致。這個談判最后無疾而終,因為一些著急的廠商紛紛自己和國外3G專利持有者進行了談判,達成了協議。

  這一次同樣面臨類似問題。

  (三)

  高通巨額罰單對中國手機業會帶來什么影響,現在就預測結論還為時尚早。

  發改委對高通的整改措施很具體,但只是指導意見,對于具體的手機廠商來說,如何操作依然是企業自身的選擇。

  其一,對于在中國銷售的手機,發改委和高通談定了一個65%的折扣。但是這個折扣無法享受免費反向許可。這也意味著這個折扣只適用于國內市場,如果中國的手機廠商要進軍海外,面對復雜的專利壁壘,幾乎肯定要選擇原來的專利授權方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借助高通解決可能的專利糾紛。小米在印度的例子已經說明了這點,無須贅述。

  其二,發改委要求高通和中國手機廠商簽訂專利協議時,不搭售非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高通的專利池是這樣的,在費率不變的情況下不斷注入新的技術。現在的整改措施是,將高通的專利拆解為必要專利許可和非必要專利許可分別計費,造成的情況是:有的手機廠商既需要必要的,也需要不必要的;有的手機廠商則只需要必要的。發改委的措施相當于為中國手機廠商爭取到了定制化的選擇權。對于不同的手機廠商,依然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新的專利許可規則對于中國手機廠商來說,影響不同。華為、中興等老牌的通信廠商們和小米、一加等新興廠商們,將各懷心思。

  對于華為、中興這些已經在技術研發上有投入,在知識產權上有積累的廠商,短期的確會降低專利費率,但是長期來看,形勢與之前有了根本的不同。之前,華為中興們等于在高通的專利保護傘下。現在,等于暴露在專利叢林里面,需要和其他巨頭進行專利的談判和PK。專利市場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專利的質量比數量重要得多。

  我曾經看過一個統計,2014年前8個月的專利授權總量中,中興以222個排名第一,華為以131個總量排名第三,高通總量為94,排名第五。中興、華為的專利總量三倍于高通。但是如果按照質量進行PK,將有很大的變化。核心專利依然被高通等國際巨頭掌握。

  對于小米、一加等新興廠商們,為了在國際市場搏殺,很大的可能是繼續選擇舊有的專利授權模式,因為他們在專利上的積累還不足以在專利叢林里面裸泳。如果這樣的話,小米們依然會獲得高通的專利傘庇護,“小米等將面臨更多專利糾紛”、“小米在國際化將舉步維艱”等問題也恐將不會出現。

  (四)

  毋庸置疑,高通被處以巨額罰款,代表著政府幫助中國手機業與高通集體博弈,獲得了可觀的利益,這也會或多或少體現為消費者的利益,這值得喝彩。

  同時,我更關心的是,中國手機業乃至中國科技業,能否看到這次事件背后真正需要學到的東西,而不是欣喜若狂或者盲目樂觀。

  高通的成長史和發展模式表明,一流的公司做標準,二流的公司賣技術,三流的公司賣產品。高通依靠專利賺錢的背后,是長期高額的技術研發投入。高通每年將收入的20%投入到研發上,2013年財年研發投入高達50億美元。

  華為、中興們之所以能夠在這樣的時刻具有博弈的力量,根本原因在于通過專利授權交了學費,學到了技術研發創新的這一課。于是,我們看到華為在研發投入上的“狠”,2014年研發投入400億元,過去十年研發投入1880億元。

  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屹立于世界市場,只有技術研發和創新這一條路,別無他途。(作者:閆躍龍)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