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絲綢之路對唐代文化發展的影響

2015-03-0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絲綢之路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東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多民族文化,在絲綢之路上交會、交融和傳播,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唐代文化空前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絲綢之路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絲綢之路是唐代文化空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推手。其中,沿絲綢之路而來音樂、舞蹈和服飾,對唐代社會的影響尤為突出。

  改寫中國樂器發展史

  西域音樂人才沿絲綢之路進入內地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或者更早的時間,只是史書記載寥寥,詳情我們不得而知。

  到了唐代,由於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鼓勵吸收外域文化,特別是隨著盛唐時期的到來,朝廷胸懷更為寬廣,一度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動人景象。西域各國的藝術家沿著絲綢之路,成群結隊進入長安。他們來到長安后,大都更換姓氏,起了自己喜歡的漢名,同時把自己國名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這些著名藝術家在長安等地,各施其才,各展其能,為唐代音樂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有的人甚至被朝廷封為高官。大批西域音樂藝術家沿絲綢之路來到內地,帶來大量西域樂器,徹底改寫了中國樂器發展的歷史。

  舞蹈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歷來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愛。唐代不僅流行來自西域的音樂,還流行來自西域的舞蹈。宮廷中經常舉行盛大的樂舞演出,每次演出,梨園樂伎和來自西域的藝術家都會登臺獻藝,其中來自西域的樂舞總是占據主角位置。據史料記載,宮廷演出高潮時,皇帝妃子都會登臺獻藝,至於皇帝伴奏、眾人合唱、妃子領舞的場面,更是屢見不鮮。

  胡服在初唐再次興起

  最早推崇胡服的君王,是戰國的趙武靈王。據《戰國策》記載,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趙武靈王推崇胡服,是因為當時的胡服為窄袖短衣、合襠長褲,便於騎馬射箭。因此,推廣胡服成了他軍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內地,胡服再次興起於初唐時期。不過,唐代流行的胡服,與歷史上所說的胡服,有很大的區別。歷史上所說的胡服,主要是指古代北方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唐代流行的胡服,大都由絲綢之路東傳而來,以西域各國各民族的服飾為主,其中印度、波斯的服飾占主導作用。因此,唐代所謂的胡服,是對外國和外族服飾的泛稱,可以說是廣義的胡服。唐代崇尚胡服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女性居多。

  唐代女子穿胡服,完全不同於男子。當時男子所謂的胡服,其實是胡服與漢服結合后形成的一種新式服裝。從出土文物來看,這種服飾不同於漢魏舊式服裝,也不同於原汁原味的胡服,應該是一種獨具唐朝風格的服裝,唐代女子的胡服,則很少改良。

  唐代女子中流行的胡服,主要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這種服飾,由錦繡渾脫帽、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和透空軟棉鞋搭配而成。當然,唐代女式胡服在流行中也有變化。盛唐時期的女式胡服,與初唐時期的女式胡服相比,直統長袍和圓領的窄袖長衫的翻領開始變大,長褲除了有條紋裝飾外,還常常綴有小的碎花。女性腰間常束有鑽蹀帶。這種腰帶,一般綴有花飾,掛有佩刀、礪石、針筒、火石袋等日用工具。

  胡服也影響了唐朝的官服。當時,官場盛行腰間繫革帶的習俗,凡九品以上文武官員,都要系這種皮制腰帶。腰帶上掛物件有7種之多,時稱「蹀躞七事」,又叫「七事荷包」,以至漸形成了制度。唐代開元、天寶年間,胡服流行達到了頂峰,這一趨勢持續到了「安史之亂」爆發之后。到了宋代和明代時期,漢族皇帝頒布法令,禁止胡服和胡俗,開始復興漢服和漢文化,胡服完全沒有了市場。胡服在唐代的盛行,與唐代社會的開放和絲綢之路的通暢密不可分。

  總之,音樂、舞蹈和服飾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沿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的音樂、舞蹈和服飾,對唐代文化的多樣化,對社會心理、價值取向和審美行為,乃至於整個社會的多元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一影響,一直持續到了后世,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者為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

  陳自仁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