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真實的塞林格:怪人?偶像?大师?

2015-03-04
来源:南方日報

真實的塞林格:怪人?偶像?大师?(圖)

J.D.塞林格

在隱居了50多年之後,《麥田里的守望者》作者J.D.塞林格于當地時間2010年1月27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康沃爾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說:“塞林格的作品及精神世界都極具活力和沖擊力,我很難把他和衰老、死亡聯系在一起。”對于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塞林格就是那個叛逆又脆弱的“霍爾頓”。然而,在“霍爾頓”背後,真實的塞林格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又該如何評價?就此,記者采訪了文學評論家張檸和謝有順等人。

隱居生活

“怪人”塞林格

[1998年,女作家喬伊斯·梅納德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其中記錄塞林格堅持吃安全食品:葵花子、半生不熟的羊肉,令喬伊斯終日半饑半飽。]

如他筆下的霍爾頓一樣,塞林格叛逆,在聲名大噪時選擇與世隔絕的生活。但與霍爾頓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塞林格是個不折不扣的怪人———自戀、有極強的控制欲。

1950年7月16日,《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到處都有人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獵人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

世界呼喚著塞林格的名字,但他自己卻很不滿意,《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後,塞林格抱怨說印在書上的照片看起來“病怏怏”,他要求經紀人燒掉所有讀者來信。塞林格作品中文版編輯彭倫也說過,經紀人對中譯本提出要求:封面上不能有插圖或除了書名、作者名和譯者名之外的其他文字,不能有“譯者前言”或“譯後記”。

1952年,他幹脆離開了文學圈子,移居到新罕布什爾州的鄉間,在鄉下居住的時候,他拒絕接受采訪,還吩咐自己的經紀人不要將“粉絲”們发來的信件轉給他。據說,他多數時間都在一個水泥掩體里寫作度日,與世隔絕。

沒有人知道塞林格在隱居期間幹了些什麼,直到1998年女作家喬伊斯·梅納德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其中詳細記錄了她和塞林格在上世紀70年代持續8個月的羅曼史。1972年,喬伊斯應《紐約時報》編輯之約寫稿,一鳴驚人。報紙在顯著位置上不僅登出了她的文章,還刊出了她故作玩世不恭狀的照片。她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其中一封署名“塞林格”。他告訴她,她有寫作天才,天生是一個作家。喬伊斯和塞林格開始通信,並被他強烈吸引,終于從耶魯大學退學搬到塞林格那里與之同居。那年,喬伊斯19歲,而塞林格53歲。

喬伊斯在回憶錄中寫道,塞林格堅持吃安全食品:葵花子、半生不熟的羊肉,令喬伊斯終日半饑半飽。塞林格要求喬伊斯像他一樣與世隔絕,尤其反感她同新聞媒體的關系,但喬伊斯覺得打坐深思的生活方式實在難以忍受。幾個月後,塞林格覺得她難以抵制俗世的誘惑,不能討他歡心,“越來越厭倦”她,終于將她逐出家門。

對于喬伊斯這本回憶錄,塞林格沒有任何回應。2000年,塞林格的女兒瑪格麗特未經父親同意出版了回憶錄《捕夢者》,在書中她將自己的父親描述為令人不快的遁世者,他喝自己的尿,語言含糊不清,以自我為中心,經常辱罵母親,還對禪宗、印度教吠檀多派、基督教科學派等充滿狂熱。

不過塞林格的兒子在姐姐這本書出版後對其中的內容提出異議,他在寫給美國媒體的電子郵件中這樣形容父親:“他對我來說是個關心人、有趣而且非常棒的父親,也是我的孩子們非常好的祖父。”

著作謎團

“偶像”塞林格

[塞林格的鄰居傑瑞·伯特宣稱,塞林格在好幾年前曾透露他家保險櫃里至少還有15本未出版的作品。]

曆史上從來沒有一位作家像塞林格那樣至死都如此神秘。他是幾代青年人的偶像,他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至今長盛不衰。盡管他的聲名足以讓他有號召世界的影響力,但他卻選擇了沉默———45年里不发表一個字。

他相當討厭名聲,以至于不厭其煩地為此打官司。1982年,一名男子試圖將一篇虛構的有關采訪他的稿件賣給一家全國性雜志,塞林格將這名男子送上了法庭。後來該男子同意停止侵權,塞林格才就此罷休。

5年後,他的另一起文字官司還打到了美國高等法院。作家伊恩·漢密爾頓寫了一本塞林格的傳記,未經授權引用了塞林格未出版的信件中的內容。官司以塞林格獲勝告終。就在去年,瑞典作家弗瑞德里克·科爾汀為《麥田里的守望者》寫了續集《60年後:走過麥田》,又遭到塞林格的強烈抵制和起訴。這本書雖然在英國出版,但美國聯邦法院初審判決禁止該書在美國发行。

可以想見,當1980年,塞林格罕見地接受了《波士頓星期日環球報》的采訪時,全球的讀者們是多麼激動。他不諱言自己的寫作目的:“我熱愛寫作,而且我向你保證我經常寫東西。不過,我是為自己而寫,也希望完全獨自去做這件事。”

這段話激发了人們的無限猜想,在他死後,這種猜測似乎愈演愈烈:到底塞林格還留下多少作品?《斷背山》的作者安妮·普魯說:“傳聞說,塞林格這50年來有寫作強迫症,這可能意味著他身後會湧現一大批作品。”

這種猜測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印證。1999年,塞林格的鄰居傑瑞·伯特宣稱,塞林格在好幾年前曾透露他家保險櫃里至少還有15本未出版的作品。塞林格的女兒瑪格麗特也相信,父親在抽屜里至少鎖了兩部小說,連她自己都沒見過。

另一位美國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茲說:“塞林格無法忍受批評家們的各種惡評,所以他要是願意再寫,情願為抽屜寫也不要為出版寫。他在身前到底留下多少著作也無從所知。如今世界急切地等待塞林格遺作的出版———它們肯定有,也是非常特別的遺產。”不過塞林格的出版商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關于塞林格新作的出版消息。

文學評價

“大师”塞林格

[刺殺約翰·列儂的查普曼和刺殺里根總統的欣克利,隨身都带著《麥田里的守望者》,對這本書百讀不厭。]

沒有人能否認塞林格和他的“成長小說”带給世界的影響力,刺殺約翰·列儂的查普曼和刺殺里根總統的欣克利,隨身都带著《麥田里的守望者》,對這本書百讀不厭。查普曼在監獄中发表聲明稱:“我希望有一天你們都能讀一讀《麥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後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因為這本非同尋常的書里有許多答案。”當然,它不是一本殺人犯“必讀書目”,不同膚色的青年人都深受它的影響。迄今為止,這本書的全球发行量超過6000萬冊,已成公認的美國現代文學經典。

對于《麥田里的守望者》,對于塞林格,該如何評價?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個暢銷書作家,一個全世界的偶像,但存在爭議的是,他在文學史上佔有怎樣的位置,他是否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走向?

蘇童堅定地說:“塞林格是‘成長小說’的大师。”文學評論家張檸則對“大师”的定位表示了懷疑:“塞林格當然是一個寫‘成長小說’的好作家,但他還夠不上大师的級別,真正稱得上成長小說大师的是歌德、是托爾斯泰。”他解釋說,塞林格的作品主要讀者群是心智正在发育的高中生,這就意味著人性的表達是有局限的,而19世紀歌德的表達是百科全書式的,滲透童年、青年甚至老年,這才夠得上大师的級別。

《麥田里的守望者》引進中國最初可追溯到1963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影響力達到頂峰。評論家止庵寫下這樣的評價:“沒有塞林格就沒有王朔和王小波。”謝有順則認為,這本書直接誘发了中國作家的現代主義情緒,為當代小說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精神轉換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我們可以回憶起當年的徐星、劉索拉的寫作之所以風靡一時,就得力于他們模仿塞林格式的語言和敘事方式給我們带來了全新的藝術享受。”

○作品評論

塞林格的作品有很強的體驗性和情緒性,並不以深度見長,但不能由此認為他的作品是膚淺而浮躁的。每個時代的情緒都要找到自己的出口,而《麥田里的守望者》正是這樣的出口,它的鋒利和敏銳,為那個時代的靈魂沉浮作了准確的刻寫和記錄,他是優秀的作家,也是重要的作家。這些年來,他的寫作方式,或許慢慢地已經不再為當下的青年所熟悉,但他面對自身處境的勇氣、創造一種新的敘事方式的熱情,已經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

出版社重推

塞林格作品

塞林格去世後,中國內地各大圖書城都在顯要位置擺放了塞林格的經典作品。譯林出版社稱,他們正著手出版《麥田里的守望者(紀念版)》,這本使塞林格一夜成名的作品于1996年由譯林出版社購得獨家版權。

人民文學出版社也整理了塞林格的作品系列,包括塞林格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九故事》、《弗蘭妮與祖伊》、《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其中,《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中文版于去年1月出版,標志著塞林格4部小說第一次在中國出齊。

南方日報記者蒲荔子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