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清代京官收支脱节 曾国藩靠借贷弥补赤字

2015-03-04
来源:长江日报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这些论著大多聚焦于他的思想、功业,对于他的经济生活却鲜有触及。近日,《给曾国藩算算账》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重点讲述曾国藩任京官时期的收入来源及收支状况,通过细节恢复曾国藩的生活状况。

  日前,该书作者张宏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研究曾国藩的收支很有趣味,通过观察他的经济生活,可窥探他不为人知的侧面,并以此为窗口,观察晚清社会及官场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太窘:仆人瞧不起,回家没路费

  入京之后,曾国藩步步升迁,身居要职。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京官生涯一直很清贫。“曾国藩翰林生涯的经济状况始终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窘’。”张宏杰说。

  1832年,身为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与仆人陈升发生冲突。因为穷困拮据、脾气又大,曾国藩早已被陈升瞧不起。在这场口角冲突过后,陈升居然“炒”掉主子,另寻高枝了。这件事让曾国藩颇受刺激,写下一首《傲奴》诗。

  曾国藩为人重感情,重视亲情,稍有余力,必加周济。但进京为官的曾国藩却无力周济其穷亲戚。其大舅年过花甲,却“陶穴而居,种菜而食”,其二舅江永燕贫病而死,没一位亲戚沾到曾国藩一点福。

  书中,张宏杰以1841年曾国藩的收支进行统计,其薪俸与公费合计为白银129.95两,但各项必要支出都得自行解决,包括住房、服装、社交应酬、出行车马费、日常生活开支等,当年,这些支出合计白银608.46两,赤字为478.51两。

  咸丰皇帝登基后,曾国藩因政治呼吁不受重视,屡萌退志,表达辞官愿望,却因筹不起路费,迟迟不能动身。后来,他借充任江西主考的机会,才得以离京,并最终回到湖南老家,结束京官生涯,而困窘却并未离他而去,他在京为官所欠债务,多年之后才还清。

  张宏杰指出,曾国藩的生活窘境是清代薄俸制的缩影,“由于传统社会一直没能建立起约束各级权力的有效机制,薄俸制让官员们的整体腐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