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客赴港買保險的潮涌之下,香港每100元的保費收入中,就有21元來自內地。然而跨境買保險也帶來一些麻煩。
證券時報記者從香港保險業獲悉,今年年初以來,香港的保險公司陸續停售了頗受內地客擁躉的101投資型保險計劃,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銷售誤導、投訴量大的影響。
“101保險計劃”停售
從今年元旦起,頗受內地客歡迎的101保險計劃在香港多家保險公司停售。證券時報記者詢問香港多家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公司人士,得到的解釋是由于該產品退保和投訴太多,公司做出停售決定,并對外發出公告;但并未看到監管部門叫停的文件。證券時報記者昨日聯系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查詢,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復。
香港101保險計劃其實是一項受監管的投資相連保單,在香港較受歡迎的一種長期環球投資方式。它是一份擁有多只環球基金投資組成的保單,期限一般從5年到30年不等。由于此類保單著重于投資部份,很多計劃僅有1%的保費用于保額,合計可取得戶口凈值的101%,因此這樣的投資相連保單就被稱為“101計劃”。101保險計劃有較長的發展歷史,10年前就開始向內地滲透。
啟元財富投資分析總監汪鵬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101保險計劃本身并無問題,之所以產生大量投訴,一是因為銷售誤導較多,二是購買者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不強。
銷售誤導現象并非國內保險行業獨有。香港的101保險計劃一般分為A賬戶和B賬戶,A賬戶是一款定投產品,購買后的前N(根據產品設定)年必須繳費,而N年后可以選擇是否繼續繳費,續繳款進入B類賬戶,享有不同的權益。但在銷售過程中,一些銷售人員將A和B賬戶概念直接翻譯成“只需要交N年”,這和產品設計的原意相差較大。不少投資者在交完N年保費后,發現產品實際收益和此前演示的差異很大,于是要求退保或投訴。
香港保險公司的傭金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這一誤導行為。在香港,不少銷售人員是一次性拿走保險產品20年的傭金。隨著保險銷售人員的離職,出現了大量的孤兒保單。
在香港,保險公司的101保險計劃,包括一個全球基金池。由于保險銷售人員沒有資產管理的資質,無法幫投保人管理好投資計劃,而投保人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也有限,也導致產品收益與預期相差較大。
升級版產品出爐
香港主流保險公司如保誠、安盛等已經停止銷售101計劃,但面對依然存在的需求,有保險公司推出了升級版——“105計劃”,即將保額部分擴大至5%,希望以此增強保險公司對該產品的管理。
一家在香港擁有保險代理牌照的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雖然升級版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但101保險計劃給保險公司的業務價值不高,很多公司沒有銷售利潤,這才是停售的真正原因。
香港保險監管理處發布的一份表單顯示,2014年內地訪客在香港購買的投資連結型保險額為57.95億,占內地訪客產生保費總量24%。
近年,內地訪客購買香港保險成潮涌之勢,以每年約50%的速度遞增。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3月13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14年香港保險公司向內地訪客所發出的保單中,新造保單保費為244億元,占全香港個人業務的總保費(1136億元)的21.4%,即每100元的保費,有21元來自內地。
香港保險投資收益未必高
內地訪客赴港購買保險,是否僅因為香港保險產品的投資收益更高?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過去“香港保險產品投資收益更高”的印象,正在發生改變。
2013年以來,內地保監會推進費率改革計劃,先后放開了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分紅險預定利率。今年2月,保監會進一步取消萬能險不超過2.5%的最低保證利率,將產品定價權交還給保險公司。在隨后市場上的新產品中,出現了3.75%的結算利率,這一水平和香港同類保險的收益水平相當甚至略高。
從投資型產品看,在內地,部分網銷投資性保險產品的收益率已達7%,吸引力不亞于香港保險產品。在香港,投保人的投資收益與個人對資產配置能力關系很大。香港一家擁有保險理財牌照的公司智易東方集團相關人士表示,香港的保險產品能為客戶提供多元選擇,各類產品投資收益的差異性很大,并無統一參考標準。例如偏重投資的101保險計劃,保險公司類似于一個超市,提供全球多種組合,給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但是并不能保證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