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聯網+”概念,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
熱點、熱詞,令一直在“激情燃燒”的互聯網買家和賣家更興奮、更躁動。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我們看到,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孕育著“互聯網+”的機會,并行進在尋找“互聯網+”的過程中。
尋找新聞最近點,不僅是記者要具備的基本功,也是會展人職業敏感性的表現。既然會展人不會錯過社會熱點問題、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并善于從中找出可以用會和展來表現的機會,那就更不會停止對“互聯網+”思維的“行業聯想”。既不附會,也不牽強。試想,哪個行業和會展無關?哪個行業沒有會展活動?更不用說1:9這樣雖然老套,但依然“堅挺”地體現著會展對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應。因此,在新常態下重新梳理、探討一下“會展+”的作用,很有必要。
“會展+”,加什么?
首先是以互聯網思維和創新的運營模式為行業加溫。會展是其所在行業的一個舞臺、一個展示空間。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得以展示。一個新興的產業必有新興的會展活動,幾乎每一個行業都必有品牌的展覽和會議。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世界已進入連接設備爆炸式增長的時代。據有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實現智能互聯的設備規模預計將達500億元至1000億元。
未來已來!“萬物互聯”早已不是遙遠的概念,它正融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滲透,會展人已經把互聯網“+”到會展活動中,只是可用空間還很大。有人已在擔心:把互聯網思維用在會展上,太過了的話,可能就要完全取代線下的實體會議和展覽活動,自掘墳墓。而另一方則認為,任何互聯網思維都不過是實體會展活動的飾品,可有可無,實體活動還是要拼實際的現場效果。其實,這兩種考慮都有一定道理,由互聯網派生出來的新技術用好了是錦上添花,用不好則是雞肋。幫忙不添亂,最好。
其次是為城市加分。以會展活動促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提升,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已成為20多年來前赴后繼有“會展理想”城市的共識。其實,會展活動對城市而言也是一個“加分項”,但不是“考試及格”的保證。城市辦會展如果依托特色產業辦好品牌會展活動,再促進產業升級,拉動相關服務業,形成良性發展,就能將其打造成為城市名片。否則,辦會展就是勞民傷財。所以“會展+”對城市來說,用好了是“加法”甚至是“乘法”,而用不好就可能是“減法”甚至“除法”。
第三是為會展行業加油。近兩年,隨著經濟和社會進入“新常態”,一些會展活動因為定位不準、創新不夠、銷售不好等原因品質在下降。再加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會展行業進入了一個小幅調整期。如何提升會展業的信心,重振士氣?“會展+”給我們的啟示是:可以讓思想“飛”得更高、更寬、更廣一些,不囿于會展去思考行業發展,而是要站在更大的視野下,尤其要瞄準新領域,充分運用新技術來提升展會品質,打造品牌。
春風吹來,百花盛開。如果說“互聯網+”是這個春天故事里最生動的激流,那么作為與百業關聯的“會展+”應該搖動自信的雙槳,在春風里一路蕩漾。
(作者:周宇寧 系中華會展精英女性俱樂部秘書長、 中國經濟網·會展中國/旅游經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