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2

伊核談破冰 惟羈絆猶存

2015-04-04
来源:香港商报
    
4月2日,在瑞士洛桑,伊核问题六国、欧盟和伊朗的代表准备发表共同声明。
 
    【香港商報綜合報道】經過兩天的「加時」談判,伊核問題各方2日在瑞士洛桑達成初步協議。伊朗同意收縮核活動,美歐同意在核查後解除制裁。有分析指出,將此次伊核協議達成稱為「歷史性突破」並不為過,它為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國際爭端的重大問題奠定了紮實基礎。不過,儘管各方在框架協議上達成了共識,但在後續談判中仍可能存在分歧。西方對伊朗的制裁體系也比較繁複,解除制裁需要時間。因此,徹底解決伊核問題仍存在挑戰。
    
    1.各方對框架方案理解不同
    
    當地時間2日晚,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歐盟以及伊朗在歷時8天的談判後終於就全面解決伊核問題達成初步協議。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與伊朗外長紮里夫當天共同出席發布會,宣布這一成果。
    
    莫蓋里尼表示,如果伊朗能夠履行行動計劃,歐盟與美國將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核查後終止對伊制裁。此外,聯合國將通過一份新的決議,以取代此前通過的有關制裁伊朗的決議。根據這份行動計劃,伊朗將減少約三分之二的離心機數量,僅保留6104臺,且全部為IR-1S型一代離心機。伊朗同意在15年內停止濃縮超過3.67%的濃縮鈾,並且將這一濃度的濃縮鈾持有量從10噸減少至300千克。伊朗同意在未來15年不再建造新的鈾濃縮設施。此外,伊朗的鈾濃縮能力將受到限制。伊朗將僅保留納坦茲一處核反應工廠,位於浮多的核設施將改成科研中心,不再進行鈾濃縮活動。
    
    ●以警伊朗係中東重大威脅
    
    為了監督伊朗的核活動,IAEA將定期赴伊核查。核查人員將對核設施進行核查,監督其核技術的發展,並將檢查核供應鏈的情況。如果伊朗無法滿足要求,美歐將重新對其施加制裁。
    
    根據與會各方此前設定的目標,伊核談判將於今年6月30日結束。各方將利用未來三個月的時間對各種技術細節進行談判,確保能夠在最後時限之前達成全面協議。
    
    美國務卿克里當天表示,4月2日是一個「大日子」,伊核談判在這一天邁出了重要一步,各方已經就達成最終協議打下了堅實基礎。不過,以色列情報部長斯坦尼茨同日警告稱,伊朗不會在伊核問題上做出實質讓步,伊朗將持續成為以色列和其他中東地區國家的重大威脅。
    
    ●後續談判分歧難免
    
    分析認為,這一積極進展,既是伊朗改變與西方對抗姿態的結果,也將堅定伊朗繼續對話與合作的信心,有助於提升伊朗總統魯哈尼的聲望,增強伊朗民眾對本屆政府的信任,也有利於伊朗繼續推進與西方緩和關係的外交政策。框架成果的達成並不會立即帶來制裁的解除,但會為伊朗民眾帶來放鬆制裁的預期和樂觀情緒,有助於緩解伊朗面臨的經濟壓力。
    
    不過,儘管各方達成框架方案,但在後續的最終全面協議文本起草過程中,各方仍可能對框架方案存在不同理解和表述,西方國家對伊制裁體系也較為繁複龐雜,解除制裁需要一個過程,這都為後續的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構成隱患。
    
    
    2.核框架協議帶來多贏結果
    
    有分析指出,伊核問題框架協議的達成是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結果。
    
    ●美避免兩難 伊獲經濟動力
    
    對美國來說,這一方案是奧巴馬政府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地區棘手難題的最大成果之一。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來說,該方案可以避免他們面臨這樣的兩難選擇——要麼面對一個「可能會擁有核武」的伊朗,要麼在中東地區發動又一場戰爭來阻止伊朗「最終擁有核武」。
    
    而對伊朗而言,解除制裁提上日程,經濟發展將獲得新的動力。對整個中東來講,這一框架性方案大大降低了因為伊核問題爆發新的戰爭的可能性,有利於維護中東穩定。
    
    對中國來說,雖然這一框架性方案可能最終導致中國企業在伊朗面臨更多西方企業的挑戰,但中國企業與伊朗方面的合作也可能因為國際社會最終取消對伊制裁變得更加順暢。
    
    ●為談判解決爭端提供範例
    
    多年來,在伊核問題談判一直磕磕絆絆,為什麼這次談判能夠取得預期成果?分析人士認為有多方面因素。首先,推動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大國共同推動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實踐證明,中方勸和促談的立場為伊核問題取得今天的成果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其次,西方對伊朗的長期制裁沒有解決問題。對國際社會來說,扼守世界交通要道霍爾木茲海峽的伊朗一旦爆發新的軍事衝突,必將使全球經濟重回嚴冬。在伊朗方面,連年的制裁造成該國石油收入大幅下降,每年損失數百億美元。伊朗經濟以及民眾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嚴重衝擊。因此,談判成為現實的選擇。
    
    
    3.奧巴馬開放式外交獲助力
    
    美國政府一名高層官員稱,除了阿富汗之外,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過去六年的任期內,在對外政策方面給伊朗問題上花費的時間最多。分析指,伊核問題達成初步核框架協議,是迄今為止奧巴馬「開放式」外交政策的最大成果,或有助於形成一份外交政策遺產。
    
    奧巴馬在當年大選時的競選主張之一是結束美國的海外作戰,尋求以非暴力方式解決衝突。2008年的許多民調顯示,美國人的厭戰情緒幫助奧巴馬登上總統之位。
    
    ●堅信外交手段係最佳途徑
    
    一直以來,美國保守派嘲笑奧巴馬2011年從伊拉克撤軍,2013年又未能踐行轟炸敘利亞的威脅。儘管如此,奧巴馬卻依然堅信外交手段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途徑。奧巴馬對記者表示:「如果美國國會破壞了伊朗核協議,那外界會指責是美國造成了外交敗筆,國際社會的團結將被打破,衝突之路將會擴大。美國人民理解這一點,這就是為何多數人堅定地支持通過外交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
    
    共和黨主導國會以及2016年大選臨近,令奧巴馬在最後兩年總統任期內制訂國內政策的能力減弱,但若能夠與伊朗達成一項最終的全面核協議,奧巴馬的支持率則可望獲得提升。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