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中国碳市明年有望统一 价值或超千亿

2015-04-14
来源:时代周报
  4月8日,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碳市場創新與城市群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向媒體透露:我國將在2016年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這被業界視為高達1000億元新市場的開啟。
 
  一周前的3月30日,環保部宣布重啟綠色GDP研究,通過核算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成本代價,推動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結構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這其中,控制碳排放將帶來多大的經濟成本?引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又會對降低減排成本起到多大作用?這些問題尤為引人關注。
 
  對此,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按照到2015年廣東完成19.5%的碳強度下降目標,相比基準情形,廣東GDP將減少0.7%;而按照到2015年廣東完成20.5%的強減排情景,廣東GDP將減少0.9%;但如果在強減排情景基礎上實施碳排放權交易,GDP減少比例可收窄至0.8%。換言之,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將會對GDP的增長產生影響,但碳交易機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這種負面影響。
 
  此前的3月24-25日,“2015年廣東省分布式光伏論壇”在廣州舉辦,其中“碳交易發展與光伏行業新機遇”是論壇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是次論壇大咖云集,他們都在尋找著新的財富機遇。
 
  2013年被喻為我國碳交易的元年,2015年則被認為是碳金融元年,2016年將開啟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正在快馬加鞭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將迎來怎樣的巨變?
 
  CCER“錢”景廣闊
 
  3月24-25日在廣州舉行的“2015年廣東省分布式光伏論壇”之“碳交易發展”論題會上,可謂大咖云集,參加者除了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的官員,還有天合光能COO朱治國、中國民生投資者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民投”)分布式發電事業部總經理包育棟、SPI綠能寶董事長彭小峰等業界大佬。
 
  這些商人們更關注的是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可作為清繳配額用于履約,抵消企業部分實際排放量,因而具有市場交易價值。
 
  廣州碳交易所(下稱“廣碳所”)經理高國輝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國內首例林業碳匯CCER項目就產生在廣東。另外,今年3月9日廣碳所完成了國內第一單CCER線上交易。”
 
  國內首例林業碳匯項目是廣州長隆集團的碳匯林項目。2011 年,廣州長隆集團在廣東梅州市、河源市實施碳匯造林項目,造林規模為1.3萬畝。2014年3月30日,長隆碳匯林項目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備案的自愿減排交易項目審定,以及第三方核證機構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CEC)負責的獨立審定,按項目申請,可計算的CCER預計年減排量(凈碳匯量)為17365噸二氧化碳當量。當年7月21日,廣東長隆碳匯造林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核,成功獲得備案,是全國第一個可進入碳交易市場交易的CCER。
 
  據了解,與其他減排項目相比,碳匯林對溫室氣體是凈吸收的,不會增加額外的排放,并且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的手段。2014年4月29日,國家林業局出臺《關于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林業碳匯自愿交易,重點探索碳排放權交易下的林業碳匯交易。
 
  中國碳匯林網創始人王軍純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未來將是碳匯林空間最多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綠化率本身就很高,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本身綠化也不錯,而中國有大量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區和灘涂地帶,所以碳匯林發展的空間很大。
 
  不過王軍純也提到,目前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的CCER碳匯林項目,占整個CCER減排項目的比例非常低。據他了解,很多碳匯林項目并沒有明確的商業遠景,實施者不了解碳匯林的商業模式,很多項目只是套一個碳匯林的殼,或者仍在考慮做一個項目國家會給多少補助這種問題。事實上,碳匯林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很好的商業模式,許多民間資本都處于觀望狀態,不愿意進入。
 
  而3月9日在廣碳所上線成交的國內首例CCER,則是龍源電力股份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甘肅新安風電項目(下稱“新安風電”)。2015年3月9日,由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向新安風電分2次購買CCER共 20萬噸。
 
  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目前我國CCER的發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各個碳交易試點都從項目時間、來源地、類型和類別等對CCER準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例如,廣東省規定,控排企業只能使用占配額不高于10%的CCER用于履約,并且所使用的CCER其中70%必須為廣東所產生。對于CCER使用的約束,在國內其他試點城市也是如此,例如在北京,規定更是只有5%。
 
  而在全國范圍內,截止到今年4月12日,中國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累計公示CCER審定項目601個,已獲批備案項目總數達到164個,已簽發項目總數為26個。
 
  “如今,碳交易市場中主要還是配額交易。CCER交易還處于起步階段。”然而高國輝對此并不擔憂,“但是,其前景一定會被看好。”
 
  廣東碳交易經驗
 
  中國碳資產交易市場是伴隨著CDM(清潔發展機制)發展起來的。
 
  關于CDM,北京漢能碳交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漢能”)總經理吳宏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2005年,我國的碳市場還很初步,一些企業主要做的是CDM,做的人也并不多,主要是國外的機構在做,一些老牌的DOE和國外買家從中國購買CDM項目。”北京漢能是最早進入我國碳交易市場的企業之一。吳宏杰形容那時的情形是,雖然路徑不清晰,但效益較好,行業充滿信心。
 
  在隨后幾年中,中國的碳交易一直處于上升階段。但是隨著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到來,全球碳交易市場迎來了轉折。這一年,因為歐盟地區的經濟下行,來自歐盟國家的CDM與CCER買家開始淡出中國市場。到2013年下半年,整個碳交易市場處在崩潰的邊緣。“CDM需求大幅萎縮,價格大幅下滑,一些碳交易咨詢機構也紛紛轉行。”吳宏杰回憶。
 
  但轉機也隨之出現。2013年,中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碳交易試點。當年6月8日,全國首個碳交易市場在深圳開啟,這一年下半年,上海、北京、廣東和天津相繼啟動碳交易,湖北和重慶也于2014年上半年啟動碳交易。因此,2013年也被認為是中國碳交易元年。
 
  在上述7個碳交易試點地區中,廣東的做法有很強的特色,尤其是它所實行的有償競價發放。2013年度,廣東配額分配實施97%配額免費、3%配額有償,且有償配額競價發放須強制參與。配額競價底價為60元/噸,累計發放有償配額1112.3339萬噸,總成交金額6.674億元。此舉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卻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因此受到了一些企業的消極對待。
 
  2014年8月,廣東省發改委公布《廣東省2014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根據《方案》,企業可自主決定是否購買有償配額,有償配額發放底價實行階梯上升,四次競價底價分別擬定為25元/噸、30元/噸、35元/噸、40元/噸,計劃發放總量800萬噸。
 
  “調整的結果是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企業可以按自身的經營情況來決定是否買、什么時候買。”廣碳所經理高國輝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但同時也給碳價帶來了下行壓力。”
 
  碳金融開啟
 
  今年4月10日,廣碳所交易大廳內,巨大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各種變動中的數字。
 
  當天交易日結束時,廣東省碳排放配額開盤價為27.63元/噸,收盤價24.87元,當日成交量5926噸,成交金額147379元。歷史累計成交量15857952噸。
 
  同日,北京碳交易所成交價為52元/噸,成交量490噸;上海碳價29.2元/噸,成交量12700噸;天津碳價24.47元/噸,成交量140噸。“當前的碳交易并不算十分活躍,但隨著履約期的臨近,接下來一段時間會表現更好,預計交易量會上升很多。”廣碳所經理高國輝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下轉A10)
 
  據了解,2013年,廣東省182家控排企業如期履約,履約率為98.9%,只有2家企業沒有履約。于是,廣東省發改委對這2家企業進行了處罰,處罰措施是扣罰以違約額度的2倍,以及處罰金5萬元。2014年度需要履約的企業則增加到了193家。
 
  2015年被認為是我國碳金融元年。業界普遍認為,在經過了2014年的初步發展后,碳金融的發展將在2015年迎來不同的局面。
 
  2014年5月,國內首只碳債券—中廣核風電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據在銀行間交易商市場成功發行,該碳債券發行金額總規模10億,發行期限5年;9月,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興業銀行和湖北宜化集團簽訂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協議”,湖北宜化集團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額獲得了4000萬元的質押貸款,這是我國首單碳資產質押貸款項目;11月,湖北碳市發布國內首只經監管部門備案的“碳排放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基金規模為3000萬元;12月,國內首單CCER質押貸款在上海簽約,上海銀行為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數十萬噸CCER提供了500萬元質押貸款。
 
  進入2015年,中建投信托推出全國首只碳排放信托基金,產品規模為5000萬元。日前,招銀國金在湖北發起成立招金盈碳一號碳排放投資基金,首期規模為5000萬元。
 
  廣碳所總裁靳國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去年底,廣碳所聯合浦發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個碳排放權線上抵押融資和國內首個碳交易法人賬戶透支產品,進一步發掘碳配額的內在價值并進行市場運作,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能力和對碳市場的參與度。目前,國內首單碳排放權在線抵押融資業務已經在廣東成功運作。
 
  全國碳市價值或超千億
 
  在今年4月8日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碳市場創新與城市群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表示,全國碳市場建設所需要的各個環節的工作都在積極地準備當中,預計這些工作都將于2016年就緒,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也將于2016年啟動。
 
  此番言論立刻引起了業界的強烈反響—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將迎來超過1000億元的新市場的開啟。
 
  但同時,許多業內人士又認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市場仍然存在著諸多難題。
 
  廣碳所經理高國輝對時代周報記者說:“現在國內一共有7個試點,每個試點制定了不同的規則,有一整套不同的運行體系,統一全國碳市勢必要推倒重來,如何讓試點市場與全國碳市無縫對接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則說:“最大的難題是規則的制定,我最關心的是配額的分配機制與模式。碳排放權分配相當于股票的一級市場,這種分配必須要公平、合理,如果一級市場都不合理,二級交易市場必然難以發揮作用。另外,國家必須重視CCER的發展。”
 
  但是,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已是勢在必行。
 
  “在7個省市進行試點,就是看哪種交易模式在中國更能有效實行,然后在全國推行。”蔣兆理說。
 
  在規則的建立上,國家發改委已在穩步推進。2014年12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外界認為,《辦法》將為全國碳市場的全面啟動及完善提供重要支撐。但實際上,《辦法》只是以一種過渡性的文件出臺。目前,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正推動將這份文件推向國務院,最終將文件上升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例”。一名業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管理文件也正在走相關程序,總量設計、遵約機制、第三方管理等各方面的相關細則制定工作也已展開,后續將會有征集意見的過程。”
 
  同時,為了制定全國統一的行業碳排放標準,國家發改委正對發電、電網、鋼鐵、化工、鋁冶煉、鎂冶煉、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10個行業完成編撰碳核算與報告指南。“已完成征求意見階段,在經過后續意見匯總、專家研討、標準審定、標準報批等程序后,將于2015年成為國內首批關于碳排放的國家標準。”上述業內人士稱。
 
  時代周報記者獲知,全國碳交易市場統一后,將設置10個交易所,即在保留現有的7個交易所的基礎上再增加3個交易所。
 
  北京漢能總經理吳宏杰表示,未來全國碳市場配額容量有望達到40億-50億噸,配額價值有望達到1000億-2000億元。但實際上,如果中國碳市場發展成為歐盟那樣的成熟的高度金融化,由于其杠桿作用,市值將遠遠超過這個數值。
 

  “當然,中國碳交易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會怎樣,還很難預料,因為這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市場,但金融化將是一個趨勢。”廣碳所總裁靳國良說。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