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英媒:中国在核能市场崛起

2015-04-21
来源:金融时报

   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阿根廷近期宣布了一項從中國購買核反應堆的協議,其中一臺核反應堆預計為中國自主設計。中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Hualong One)的預期出口,標志著中國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中國成功利用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在技術開發方面實現迅速崛起。

 
  作為核能領域相對的遲到者,中國第一臺反應堆在1991年并網發電。不到25年后的今天,中國正致力于成為向世界提供核技術的主要參與者。
 
  中國已成功利用國內能源市場吸引了國際供應商。尤其是,中國龐大的核擴張計劃創造的需求,對于傳統的西方核技術供應商來說是一個誘人的前景。低價的可替代能源和巨大的前期成本(更不必說最近的福島(Fukushima)核事故暴露出的對公眾健康的危害),使得近年來核能的推廣舉步維艱。
 
  在這方面,中國不僅是西方供應商的意愿客戶,更是他們的長期商業機遇所在。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積極鼓勵成立跨國合資企業,尤其是包含技術轉讓協議的合資企業,促進經濟增長。
 
  2006年12月,西屋(Westinghouse)贏得了向中國兩座核電站供應四臺AP1000型核反應堆的合同。這為這家美國公司在未來中國國內能源市場擴張中確立了一席之地。但這項協議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都難以想象),是大規模的技術和知識轉讓。
 
  據報道,中國為購買這些反應堆支付了約80億美元,但同時要求西屋與本國國有企業——包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NNC,簡稱中核集團),分享設計和相關技術。如今,這些企業正在利用所獲得的知識產權開發自己的出口產品。
 
  這種協議與中國公司為了獲得專業技術而收購西方企業不同。聯想(Lenovo)只是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西屋卻進入了自己眼中的一段伙伴關系。雖然這一聯姻的條款依慣例來看會不現實,但能源公司現在似乎愿意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在中國的增長中換取利益。雖然阿海琺(Areva)似乎錯過了反應堆市場的機會,但這家法國核能集團同樣與中核集團建立了合資公司,從事核原料運輸和后勤保障,以及更重要的,提供設施對使用過的反應堆燃料進行再處理。
 
  中國還利用非市場方面的優勢有效地與現有的西方核供應商開展競爭。中國能為潛在的買家提供優惠而且不附加條件的貸款,降低了核能市場準入門檻,并為渴望利用核能的國家降低了風險。中國還運用政府權力推進自家技術的出口。
 
  中國官員已經促使中核集團與另一家主要的核電建設和運營商——中國廣核集團(CGN,簡稱中廣核),將反應堆設計合并為一個標準化版本,因此誕生了華龍一號。雖然每家公司仍擁有自己的供應鏈,但這一“合理化”過程規避了內部競爭,使核能出口更加高效。
 
  作為憤憤不平的一群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領袖,中國還利用自身地位成功地為其最新的技術開拓了市場。以相對低的成本利用核能的前景無疑對許多國家都有吸引力,這些國家正努力吸引股權投資者,同時又渴望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并加強能源安全。
 
  中國與阿根廷、巴基斯坦及羅馬尼亞達成的雙邊協議雖然并不意味著其獲得了市場優勢地位,但它們肯定會為未來中國技術出口鋪平道路,這很可能使中國成為這一關鍵戰略行業的重要參與者。然而,核供應商以及對核能感興趣的政府將密切關注這些協議的進展情況。巴基斯坦將成為首個引進華龍一號的國家(如果最近反對引進的法律障礙被克服的話),而且將成為這套未經檢驗的反應堆安全性的試驗品。
 
  中國已經開始從占主導地位的西方供應商手中搶奪核出口行業。中國很好地利用其國內市場作為誘餌,從領先的歐洲和美國企業那里獲得了技術轉讓,并且重新利用這些專業知識。它已經開始向一些基本對西方持懷疑態度的國家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售技術,但在中國能夠實現全球性的主導地位前,仍然面臨一個重要障礙。
 
  在中國證明其技術經得起反復考驗之前,懷疑者仍然會對徹底接受華龍一號保持警惕。這將要求北京方面證明自己作為一個可靠核供應國的資質,會遵守、甚至加強國際核安全及不擴散準則。中國基于技術轉讓研發核反應堆的策略已經取得如此成功,但是獲得國際聲譽仍然是一個重要方面,現有供應商在這方面仍握有優勢。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