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創新科技成新趨勢 專家建議強化合作

2015-04-22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創新科技成新趨勢 專家建議強化合作

  本刊記者 李炘

  面對全球新一輪工業化熱潮,發達國家在新技術方面的優勢,可能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加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實現創新驅動為核心,將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4月13日,“香港及珠三角地區創新科技產業高端論壇”在香港召開,中央政府官員、港府官員、中國工程院、香港多間大學校長和眾多學者雲集,共同探討香港珠三角地區的政策、科研經費、產業研發、技術轉移和合作等議題。

  香港科研投資不足

  論壇一連兩日在香港理工召開,開幕儀式13日由曾俊華及香港工程學院院長蔡宇略、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主禮,主要講者包括中國工程學院院長周濟、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及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侯建國。

  曾俊華引用愛因斯坦名言:“如果你一直重複做過的事,那你只會獲得已經擁有的東西”。並以智能支付系統八達通作為例子,解釋創新科技對GDP的貢獻。曾俊華提及,國際發達經濟體當中,私營投資普遍達到70%,但香港則只有45%,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後會繼續推動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為本地公司、研究機構和大學提供世界級的創新科技基建設施、加強和內地與其他科研中心合作,以提升香港的創意動力。

  他提到青年人在科技創新的作用,認為創新科技需要年輕的人投身其中,指港府致力於發展高等教育,目前已經有12%的大學研究達得世界領先水平,34%達國際卓越水平,具備創科潛力。

  生產服務將超過生活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表示,目前全球興起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會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在創新科技方面,發達國家已經佔據優勢,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把握機會,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再次被遠遠甩在後頭。

  周濟表示,目前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中國可以通過掌握核心技術,依靠工程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短時間追趕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他認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和中國經濟新常態形成歷史性交匯,是挑戰也是機遇。香港在祖國現代化過程中有特別位置,也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周濟強調,中國政府制定的「互聯網+」行動計劃,目前在於推動互聯網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信息服務業的增加值遠遠的超過了信息製造業的增加值,而且還在不斷地快速發展。與製造業相關的金融、物流等產業也在快速發展。他預測未來“生產性服務業”將會大大超過“生活型服務業”,成為服務業的主流,“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將為香港、珠江三角洲、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蔡宇略表示,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發展全新的商業模式及管理系統,期待內地工程科技界和香港的合作。

  香港學者有望參與國內項目

  過去數十年,香港經濟一直側重於服務業,大部份本地生產總值和勞動人口集中在四大支柱行業,包括金融、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專業服務。創新是否可以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元化的發展也是眾多專家學者關心的話題。

  其中臺灣工研院院長林垂宇教授表示,創新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無論多聰明的人都不能獨立完成創新,需要配套和合作。香港是發達社會,擁有一流大學,但在研究開發方面的開支,卻如同第三世界國家,在亞洲四小龍當中也是最少的。很多人認為做研發是國家的事情,其實現在內地很多二線城市也有相關的產業規劃,香港應該注意加以注意。

  在會議上,多位專家對香港的高地價表示了擔憂,其中前學術評審局主席廖約克博士表示,科研需要一定時間,科研人才到香港居住至少5~6年,住宿的費用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以平均樓價和平均工資的係數來說,香港為15全球第一,而美國只有3.5。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行偉教授也表示,有不少人抱怨香港的人工成本,但是其原因在於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導致人才很難長時間留在香港。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建議給予香港學者更多回中國內地發展的機會,其中包括吸引一定比例的香港學者參與中國的科技專項計劃。他也提到了香港資源和環境存在一定局限,青年人如果融入國家的建設計劃,將會大有作為。

  論壇由中國工程院和香港工程科學院主辦、香港理工大學承辦。包括中國工程學院院長周濟、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侯建國、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香港工程學院院長蔡宇略等多位來自內地、香港、臺灣及海外的學者、決策者和業界人士參與了討論。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