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穆斯林老人筆下的山水意境

2015-04-2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在國畫家群體中,少數民族畫家引人注目。中國穆斯林的傳統美術一直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根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國畫書法巨匠中,有一些人的穆斯林身份鮮為人知,如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山水大師高克恭、清代笪重光、馬世俊及民國時期馬貽、穆雲谷等。作為當今從穆斯林走來的著名書畫家馬西園,對藝術的執著與他對信仰的忠誠密不可分,他告訴記者,數十年來誦經作畫便是他生活的全部。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遍訪名師志高存遠

  馬西園1929年生於蘭州,回族,出生自書香門第。14歲學習書畫,50年代初拜范振緒為師,60年代與陳半丁、李苦禪、常書鴻、胡佩衡、王雪濤、金息侯等法畫大家為筆友,80年代又與李可染、董壽平、關山月、張伯駒等書法名家相交。書法初學「二王」,后學「漢魏隸篆」,擅長行書,李苦禪先生曾跋其書云:「西園先生書法近古,近代實不多見,可永寶之」。繪畫初學「倪黃」,后追崇「黃賓虹」,成獨特風格。同時,其厚實的國學素養為他的書畫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馬西園在青年時對繪畫藝術事業「志高存遠」苦心孤詣,訪友拜高師,青少年時師承蘭州著名畫家范振緒。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家境十分貧寒,但求藝心切,他顧不得經濟拮據,早在1953年毅然從蘭州上北京,分別叩開了陳半丁、齊白石老人們的門,并深得大師老人的賞識,對他的創作指點不少。悟性很高的馬西園現場觀看了齊白石、陳半丁老人作畫的全過程,悉心揣摩,受益匪淺。到了80年代,已經較有名氣的馬西園先生,再次奔赴北京,上海求教於國畫大師李可染、李苦禪。并和上海的美術評論家、畫家王伯敏交了朋友,時常在一起切磋藝術。李可染大師其贊賞馬西園先生的書法功力甚足,書法藝術超越繪畫藝術。使馬西園更有信心以書入畫,不斷提高了畫藝,書法韻味和繪畫韻味相得益彰。

  來自穆斯林清新風采

  作為一位穆斯林畫家,馬西園當然不會在作品中失去民族風格。馬西園一生都親近著大西北的自然山水,尤其他居住的蘭州,又是一座山水相依魅力獨特的城市,兩山立南北,一水穿城池,這就使得他的作品飽含山水的空間美和氣韻美。這種特色鮮明的「地緣美學」,造就了馬西園的山水理念;山如夢,水如風,草如絲,花如煙,大自然的血脈里漫漶著畫家的生命詩篇和美學高韻。雖然在美學精神上他一直師承黃賓虹大師的藝術靈魂,但其作品始終有其居住的大西北地物風貌和山川特制,他在作品中對山川的外在形態作出了盡可能多的藝術篩選,以山為主而水次之,以木為主而花次之,以土為主而石次之,而在筆墨形式上,充分運用了墨的表現力和空間感。將西部山水的倉勁美、淪桑美、淒愴美表現得意態萬千、意象非凡。馬西園的書畫創作超以一股清新而樸拙的風采,讓人們感受到來自穆斯林的這位國畫家的藝術精神。

  墨色展現光明的創造力

  馬西園師承黃賓虹大師的焦墨山水,他能打進去走出來,他所創作的西部山水與黃賓虹的南國山水有皆然不同。馬西園先生準確地找到了以書入畫,以墨成畫的關鍵入口,并將黃賓虹大師創造的「濃、淡、破、積、潑、焦、宿」七墨之法,得心應手地用於表現他所要表現的「此地、此山、此水、此物、此景」。將西部山水的粗獷、鴻蒙、深涵表現得淋灕盡致。故有人贊曰:墨色的筆墨給了馬西園先生光明的創造力。

  馬西園的書畫融合與記錄著自己的情感,在海內外畫壇建立了一個穆斯林畫家的形象。近十幾年來,海內外畫壇都在關注著馬西園先生的創作,因為他的作品所蘊藏的濃郁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標誌著從穆斯林走來的國畫家的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價值,充滿天然感和自由感的審美意趣。

  馬西園:

  1929年生,甘肅蘭州人,回族,伊斯蘭哈芝,為明肅王大將馬國祿后裔,他的父親馬初晴在清末民初詩書畫,聞名金城,生自書香門第。14歲學習書畫,50年代拜范振緒先生為師,60年代與陳半丁、李苦禪、常書鴻、胡佩衡、王雪濤、金息侯等為友,80年代又與李可染、董壽平、關山月、張伯駒等相交。書法初學「二王」,后學「漢魏隸篆」,鑽研近代何紹基、康有為、擅長行書,當代畫壇宗師李可染欣然道:「西園書法功力深,蒼勁,有氣勢,變化莫測,為吾所不及。」另一位畫壇大家李苦禪題跋:「西園先生書法勁古,近代是不多見,可永寶之。」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