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智慧的代表之一是漢文化,而了解漢文化本身,以及記錄漢文化的記錄載體,並將二者進行繼承和傳播,是文化人的使命和責任。
傳承和傳播傳統文化,長期以來主要被定位為整理和翻譯古代的典籍。除此之外,我們是否可以進行一些創新性的嘗試?尤其是作為文化人,能否站在“文化創新”的視角對這一問題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回答?這是業界同仁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之家”。功能語言學的語言觀已經顛覆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不僅僅是作為“人類溝通和交流的工具”而存在的,語言的思維功能也已被證實並廣為接受。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並非僅僅指思想、思考,而是蘊含更為廣泛的內容,包括人類的諸多精神文明成果。因此,語言不但是記錄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成為文化發展的一個源頭,是文化之家。
如今有正規出版物的國家,基本上都在使用自己國家的口頭語言即白話文體進行圖書出版。胡適說,每個朝代都有白話文體。其實每個國家也都有白話文體,但是,只有中國,在擁有記錄口頭語言的白話文體的同時,還擁有記錄書面語言的文言文體,以及記錄女性之間情感語言的女書體。這是中華民族語言載體獨有的民族性特質。既然都是記錄語言的載體,在閱讀常規性的白話文體之外,可否將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文言文體和女書體,也作為一種文化常態來與生活結合,作為文化生活創新的一個方向,並嘗試文言文體和女書體的一種全新閱讀模式。
記錄語言的載體——白話文體
白話文體的功用是我手寫我口。白話文體的優點在新文化運動中被詮釋得淋漓盡致,並一直被當作是主流文化的主要表達文體。
由于口口相傳的特征,白話文體的掌握比較容易,利于人類的交流;但也正因為口口相傳的特征,白話文體在流傳中語義較易發生變化,進而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導致斷層現象的出現。我們現在常常抱怨人心不古,筆者認為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白話文體本身語義的不“古”。一些詞匯外在形式相同但其內在的含義則古今相距甚遠。“現在的人總是在亂用詞語”,這不僅僅是漢語的抱怨,很多語言也同樣在抱怨。由于白話文體所用詞匯的語義往往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就比較容易形成文化上的斷裂,這種不一樣的詞義也往往會讓兩代人產生代溝,並最終導致溝通不暢。溝通不暢雖然有思想的原因,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同一詞匯的語義差異。如“喜大普奔”,“細思恐極”等詞語在年青一代的口里屢見不鮮,而年長一代的人們往往一臉茫然。白話文體導致的文化斷裂,讓同處一個年代的人似乎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年輕人和長輩使用的貌似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造成的交流誤解也比比皆是。可想而知,那些一直用白話文體傳承文明的民族,數千年之前其先祖聖賢的思想精華,隨着時間推移,現代人已經無法了解和理解了。所以,拉丁文等文字,如今雖然仍有很多人在學習,但是,其祖先的文化其實是無法一脈傳承下來的。
記錄思想的載體——文言文體
1.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為什麼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惟一延續數千年,沒有產生斷層的文化?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祖先擁有用兩套語言記錄載體將文明傳播後世的智慧,一套是白話文體,一套文言文體。
閱讀是讀者和作者進行交流的過程。得益于中文獨有的文言文體,相隔數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閱讀孔子的文章,仍然就像和他本人面對面交談一樣,沒有時空障礙,也沒有思想隔閡。文言文體具有的跨空間、跨時間而原意可溯的特性,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不中斷的重要原因。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後世的教师常常引導學童細細體會孔子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2.數千年沒有代溝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據說,代溝的產生,也已經從原來的20年進化到了現在的3年!但是,使用文言文體交流的人群中,卻極少會產生代溝。我們讀到的很多古代文言文體,其中就有長幼之間的書信往來。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跨越數百年之後,今天的青年人閱讀這篇文言文,仍然能夠切身感受並深刻理解作者作為一個前輩师長在字里行間流淌出來的熱忱和期望。用文言文體作為載體的思想交流,在不同年齡之間沒有障礙。對文言文體體悟精深的閱讀者,甚至可以輕松實現和幾千年前的往聖先賢進行“對話”。
3.文言文體閱讀創新
文言文體的閱讀與寫作,其實是一項難得的“靜”化心靈的訓練,讀文言文體不入“靜”讀不下去,寫文言文體則更加需要心靜。在長達數千年的文言文閱讀、寫作環境下,培養出了國人的文言文基因,並且現在也沒有完全消失。在文言文被邊緣化大約200年後,在幾乎要斷層的情況下,挽救還來得及。
如何挽救國人的文言文基因?很多年長的學者會建議年輕人要先背會數百篇經典文言文著作,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寫文言文體。我想這不應該是親近文言文體的惟一途徑,因為這讓文言文體顯得固執刻板,令人生畏。文言文體為什麼就不可以像那些年輕讀者喜歡的白話文體、網絡文學一樣寫出來呢?一些好書讓人們治愈了閱讀障礙,還有的書讓人們對歷史地理從不喜歡到癡迷。閱讀障礙和厭惡某類書的問題,大多源于對背誦的痛恨。所以,讀寫文言文也可以像白話文一樣,未必非得從背誦開始。
許嘉璐說,深度國學的恢復需要50年。筆者認為,這可能和文言文體閱讀至今還在被“邊緣化”有關。改變文言文體著作只有極少數人讀寫交流的陳舊意識,並且通過創新來解決讀者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閱讀問題,不但是解決文言文閱讀邊緣化的需要,也是我們進行“閱讀創新”的重要課題和崭新使命。讓一部分人讀寫文言文體,逐漸填平我們和古代聖賢間的深深代溝,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創新文言文體閱讀,带動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讀寫文言文體,才有可能把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切切實實地創新傳承下去。
記錄心靈的載體——女書體
萬物有陰陽,文字也有陰陽;男人有男字,女人有女書體,這樣的世界才完美。女書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世界上惟一的性別文字。但是,這樣重要的中華文明瑰寶,卻是一種即將滅絕的瀕危文字。女書體的最後一位自然傳人陽煥宜已經離世,最後的半個自然傳人也已接近80高齡。
關于女書體的誕生是一個謎。傳說江永地區有個地方,那里有舜帝的陵墓,所以叫零陵縣。傳說當時舜帝失蹤後娥皇女英去永州找他,懷疑舜帝在那九座山里,後來這些山就起名九嶷山。和這些山水傳說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娥皇女英的女書體傳人。女書體的誕生地保持了很多傳奇的文化現象,雖然是窮鄉僻壤之地,卻保持了很好的中古時期的文化,這種文化曾被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贊為“門風優美”。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女書體誕生地保留了非常好的“教化文化”和“耕讀文化”。女書體大多是五言和七言詩體,主要用于教化兒女和慰藉心靈,並最終在人生終點寫一部自傳。當地村莊有些是從山東遷徙過去的,濃厚的耕讀文化也許是深受孔子的影響。
寫女書體的人在當地被稱為“君子女”。已經離世的女書體最後一個自然傳人陽煥宜奶奶的父親是個郎中,他看到會女書體的君子女氣質非凡,就花了800文讓自己的女兒去學女書體,希望她能給將來的家庭带去優美的門風。
女書體是一種陽光文化。古代女子生活非常悲慘,但是她們並不自暴自棄,她們用女書體將內心的悲苦用唯美的方式相互宣泄,“痛苦寫着寫着就沒了,悲傷唱着唱着就美了”,悲傷經由女書體傳導,出來的是美麗的心靈。
由于所有寫女書體的君子女最後去世的時候都要把她們的女書體作為陪葬。因此,早先的女書體幾乎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女書體只被幾個非自然女書體傳人掌握。
漢字金三角
白話文體用于日常交流,文言文體用于傳承思想,女書體用于深度的心靈溝通。對于這樣完美詮釋人生的三種載體,筆者稱之為“漢字金三角”。
女書體的美是來自心靈的,她吸引了日本學者和文化傳播者,他們要接納和傳播女書體;也吸引了美國費城交響樂團,他們已經創作了《微電影交響音樂史詩:女書體》。作為中國文化人,面對即將在自己手里遺失的女書體,可謂心急如焚。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雖不能親眼見到,但是透過先賢傳下來的文言文體我們也能感知,古代那些飽讀詩書、談吐不俗的君子,實在是人世間的一道美景。85後,90後承載着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讓他們閱讀文言文體,並輻射成人閱讀文言文體書籍。讓文言文體和女書體在他們這一代展現光彩是每一個文化人的責任。
白話文體、文言文體、女書體——承載了中華文明的語言、思想與心靈;而對語言、思想與心靈進行系統而生動地呈現,恰恰是文化學者的追求。筆者認為,記錄語言的載體——白話文體當然是中華文化的主戰場,但是記錄思想的載體——文言文體將是我們創新閱讀的新標的,而記錄心靈的載體——女書體是我們豐富心靈文化責無旁貸的道義和責任。
武力、金融、文化一直伴隨着人類歷史長河,人類曾經經歷武力致勝的時代,我們正在經歷金融致勝的時代,人類未來必將邁入文化致勝的時代,而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就是文體。
(作者單位:張立紅,清華大學出版社;孟德宏,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