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国电投”呼之欲出 核电合并主战场仍在国内

2015-05-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兩家合并,一是提升三代核電的品牌能力,整體提升核電技術水平;二是讓設計、研發、運行一條線縱向一體化,改善能源系統,使之可以輻射出去。”

 
  繼南北車合并之后,2015年央企重組大潮中又有一波高浪掀起——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正進行合并重組,將組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電投”)。
 
  自3月19日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確認兩家企業重組消息之后,目前還未傳出進一步方案。5月初,國家核電技術新聞發言人郭洪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合并)在按進度進行,暫時沒有任何新消息,很快就有正式的消息出來。”
 
  雖然雙方公司尚未公布合并方案,但是市場對合并后的競爭格局頗為關注。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顯示,與南北車合并致力于海外業務不同,國核與中電投的合并主戰場還是在國內,國際業務尚不占優勢。中電投與國電投的合并后將在以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為主的國內核電市場的競爭中更具優勢。
 
  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國核與中電投的主營業務有很大差異:國核主要從事核電的技術研發,而中電投主要是火電業務,同時是國內三家擁有核電運營資質的企業之一。因此,業內認為此次合并的最大的意義在于國產三代核電的研發技術與核電牌照資質的融合。所以兩者的合并更多是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
 
  “國核主要擁有的是技術,中電投主要是資產的運行,放在一塊會對對方來說是一種互補。”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寧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核電的主戰場還是在國內
 
  對南北車而言,合并主要是避免海外惡性競爭,同時因為國內高鐵市場接近飽和,兩大巨頭所以才意圖形成合力,一致對外。然而,對于國核和中電投而言,面向的市場主要是國內市場。
 
  “核電的主戰場還是在國內,不像高鐵,主戰場主要在國外。”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寧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的核電遠未達到市場的需求,非化石能源占20%的目標還很遙遠,而現在核電只占總發電量的2%左右。”
 
  除了要在存量市場上與傳統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競爭、努力提高核電比重之外,核電企業國內市場的增量空間也大為可觀。去年底公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但截至2014年底,中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為20.3GW(約2030萬千瓦),距離5800萬千瓦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有業內專家指出,考慮到核電建設周期較長,今明兩年必須啟動近1000萬千瓦新建項目才能實現2020年的目標。因此,不論是傳統能源市場還是核電增量市場,核電企業均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在國內市場中,國電投面對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中核與中廣核。
 
  據中電投2014年年報,在中電投已投運核電站中,合計權益裝機容量2.1GW,占整體在運裝機容量的10%;在建核電站中,合計權益裝機容量3.7GW,占整體在建容量的13%;中電投的核電發電量大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11%。
 
  然而,中廣核不論在在運裝機容量、在建裝機容量還是核電發電量方面,所占比重都約占50%,而中核也約占40%,遠遠超過中廣投所占的10%的比重。
 
  所以,即便國核與中電投合并成立國電投后,國內核電市場將形成中核廣核、國電投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國電投的實力還是遠不如其他兩家老牌核電企業,在國內中依然將面臨著兩者較大的競爭壓力。
 
  而在國際市場上,核電也不像高鐵,具備成熟的技術,合并之后會成為國際主導的供應商,因此也不具備大一統一致對外的條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證券公司的策略分析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南北車的高鐵技術比較成熟,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技術最好的公司了。而核電技術里還在用ACP1000,是外國的技術。
 
  李寧認為,中國高鐵技術已經成熟,這樣的合并重組能更好地提高國際市場的份額。但是核電三代技術還有待成熟、另外國內市場空間還很大,都統一起來不利于核電的發展壯大。所以核電要均衡發展,競爭與合作并存,讓核電產業做大做強。
 
  雖然現階段國核與中電投的合并主要是面對國內市場,但是隨著核電“重啟”與“走出去”,以及“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的推進,逐步提升了自主研發制造能力的核電企業“走出去”還尚待觀察。
 
  縱向整合
 
  不止是合并意圖大有不同,由于合并雙方企業的產業競爭格局不一樣,兩次合并的模式也大相徑庭:南北車主要是同業合并,南車和北車的主營業務都是鐵路和地鐵等的設計制造,所以南北車合并是類似合并同類項的方式,而國核與中電投更多的是整合上下游的方式。
 
  “可能‘走出去’這方面的考慮會比較少一點,主要還是上下游結合增加競爭力。”中國人民大學能源經濟學教授陳占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據本報記者查閱國核與中電投的公開資料,中電投主要形成了以煤炭為基礎、電力為核心、有色冶金為延伸的煤-電-鋁產業鏈,并向金融、電站服務等產業延伸。此外中電投是三家擁有核電運營資質的企業之一,其他兩家為中核和中廣核。
 
  而國核的主營業務是核電的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和服務以及電力工程承包和相關服務,并不具備核電業主資質。
 
  “國家核電在現有的情況下,如果不擁有業主資質,很難做到技術產業化,而中電投,雖然有資質但沒有開發的能力。所以兩家合并,一是提升三代核電的品牌能力,整體提升核電技術水平;二是讓設計、研發、運行一條線縱向一體化,改善能源系統,使之可以輻射出去”,李寧對本報記者表示。
 
  陳占明認為核電重組的意義在于降低成本,與國內其他能源競爭。“核電在發電小時和標桿電價上已經有優勢,比如可以優先上網,也實行了標桿電價。”陳占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但是如果要進一步開放市場,要與火電競爭,或者與有補貼的清潔能源新能源競爭,就需要集中優勢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把計劃、設計、產業統合起來,實現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整合難度低?
 
  不同的重組模式也帶來了重組過程中的不同困難。受訪業內專家認為縱向一體化的整合難度較橫向整合較小。陳占明介紹,中國的央企重組基本上都是從上往下推動,如果有困難也只可能是體制內的困難,比如機構的合并,人事的合并之類。
 
  “因為業務上,這兩家(中電投、國核)是互補的,運營和技術研發的業務應該不存在太多的合并困難。”陳占明說,“它不像中石油中石化,或者南北車,業務功能一致,就需要部分合并,部分拆分,還有人員的轉移與流動這些(相對比較麻煩)。國核與中電投頂多是有一些相同的職能部門會合二為一,只限于相對重合的那些,但大部分不會,不同的業務并起來就行。”
 
  人事合并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兩家企業的高層存在交叉。如國核董事長王炳華在2002年至2007年期間擔任中電投總經理,對中電投十分熟悉。這也是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兩家企業合并將會順利的原因之一。
 
  2007年國核成立之后,王炳華受命擔任國核的董事長。而在他離開中電投時,正是由現任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接替他的職位。另據媒體報道,國核董事長王炳華和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共同擔任聯合重組小組的組長。而由于1951年生人的陸啟洲臨近退休年齡,國核現任董事王炳華被傳很可能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長。
 
  “在人事方面,領導是同一個企業出來的,國核現在的董事長王炳華曾經是中電投總經理,國核基本上是他弄起來的。所以最高層面定下來,人事互動的問題就不大。”李寧繼續說道。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