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宜興:醉美禪音處品茗正當時

2015-05-1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宜興是中國名茶之鄉,近8萬畝茶園,滿目翠綠,人稱「茶的綠洲」。宜興的茶葉有1800多年的歷史。宜興「陽羨雪芽」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齊名,三國時代的「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的紫筍茶作為貢茶名揚天下。

  宜興是太湖西岸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江南久負盛名的佛教聖地。自古以來,古剎名寺眾多,高僧大師輩出,素有「禪窟」之美譽。佛教文化與宜興特有的陶瓷、溶洞、茶竹等元素交匯融合,形成了宜興魅力獨具的佛教文化現象。

  國色天香茶之醇

  宜興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最早的古茶產區之一,素有「茶洲」的美譽。在唐代,陽羨紫筍茶作為貢品名聲大振。出身於佛門的茶聖陸羽寫作《茶經》前后歷時10年,其中在宜興考察茶事活動有3年之多,《茶經》最后定稿據說也是在宜興完成的。他在寫作《茶經》的過程中,把宜興推薦作為貢茶產地,高度評價陽羨茶「芳香冠世產,可供上方」,讓陽羨茶成為唐代著名的貢茶。唐代詩人盧仝的《茶歌》風靡天下,「天子須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等詩句,更使得陽羨茶香飄神州、譽滿天下。宜興的陽羨茶、金沙泉、紫砂壺,被譽為「飲茶三絕」。南部山區40多平方公里的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

  名剎雲集禪之慧

  宜興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經朝歷代,綿延至今,飽經千年風雨,歷盡人間滄桑。自古以來,古剎名寺眾多,高僧大師輩出,素有「禪窟」之美譽。佛教文化與宜興特有的陶瓷、溶洞、茶竹等元素交匯融合,形成了宜興魅力獨具的佛教文化現象。在宜興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受帝王賜額的寺院之廣,發生具有影響力的佛門事件之大,涌現聲震遐邇的名寺古剎與大德高僧之多,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所罕見。據史籍記載,早在1700多年前的六朝時期,宜興各地便開始流傳佛教,廣建寺庵廟宇。據不完全統計,自三國東吳至中華民國期間,宜興前后共建造佛教寺院400餘座,其中皇帝賜額的達19座,建立佛教道場十餘個,具有禪師身份的僧人數以百計。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宜興不少禪師住持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業績卓著的得道高僧,如梁代大法師法雲、唐朝天臺宗九世祖湛然、明朝臨濟宗二十九世祖幻有、清初禪宗第一國師玉林、當今中國佛教大師星雲等,都是成就斐然、聲名遠播的大德長老。

  宜興的佛教寺院亦名聞遐邇、聲震神州,南岳禪寺、崇恩禪寺等一大批名寺古廟為國家正史、志書所載述,龍池山澄光禪寺更為全國禪宗叢林一致尊崇,被國內眾多著名寺院視為臨濟宗之祖庭。細數宜興的佛教人文,自六朝起,世世代代在人間傳遞、教化、影響、沉澱,2000年來累積了一定的厚度,幾乎已經和生活息息相關,所謂「佛法人間化」了。

  大覺寺,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由志甯禪師首建,至今約七百多年,歷代迭有興替。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出家。后重星雲大師返宜興,復興祖庭,重修大覺寺,占地千畝,依山傍水,翠竹環繞。星雲大師之重建宜興大覺寺,除報師恩外,更期為兩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復興有所裨益。

  「清敬和美」茶禪之蘊

  中國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遠流長。「梵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茶清靜純潔的品質內涵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相映生輝,茶的自然屬性被賦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為「修身養性,開慧益智」的正信之道。中國歷經千年的茶文化與佛教精神的有機結合,作為一種精神,它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它包含的禪學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載體,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傳承和發掘茶禪藝術的文化和精髓,是茶禪的重要文化內涵。

  「茶禪一味」的完美結合宜興素食文化博覽會是由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大師倡導,宜興市人民政府主辦。以「傳播素食文化,倡導綠色生活」為主題的素食茶禪文化盛宴。從2012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吸引近百萬人次來到宜興體驗素食盛宴。素博會的舉辦,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宜興與臺灣兩岸的旅游交流合作,與法國、西班牙等其他國家的溝通聯繫,并且通過簽訂旅游交流合作協議,進一步拓展了宜興與國內外的經貿、文化、旅游交流和合作。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