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改變世界的互聯網" 真能改變一切?

2015-05-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美】泰勒·考恩

  我們已經錯過很多創新,但在互聯網上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了所有人曾經的期待。

  “摩爾定律”與“把人們通過某種媒介聯結在一起”這樣極其簡單的想法相結合,使互聯網迅速變得更好、更快、更有趣。不過,我們很難衡量互聯網的生產力,但20年前——或者更短,我們還沒有穀歌、瀏覽器、博客、Facebook、Twitter,或者Craigslist等這樣的創新產品,而所有這些現在正在為數百萬人所使用。在這個我們最具革命性的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卻是一些非專業人士——比如馬克·紮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這並非偶然。從這點來看,互聯網與英國工業革命的早期非常相像。

  與電的發明不同,互聯網還未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但它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且將會對下一代產生更為強大的影響力,尤其有利於那些求知若渴的人、願意去應付那些由泛泛之交構成的超大關系網的人、願意以極快速度吸收信息的人。

  從經濟的視角看,互聯網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擁有如此之多的免費產品。在日常而典型的一天裏,我可能寫兩條Twitter,閱讀20個博客,追蹤一些影評,瀏覽eBay,在YouTube上看些克勞倫斯·懷特的吉他演奏視頻。這些都不花我一分錢,而我整個過程充滿趣味和愉悅。

  “生產”,這個我的經濟學同事們世代使用的詞彙,已經越來越接近人的精神世界,而非根植於生產第一線。可能一條Twitter看似沒什么重要,但其價值深藏於精神維度之中。我們使用Twitter、Facebook、MySpace,以及其他的網絡服務,在腦海中建立了關於故事、圖像和感覺的複雜的綜合體。網絡的任何一個產物單個兒看上去並不重要,但是其混合物卻具有豐富的樂趣、激情和懸念。而且,使用這些並不難——只需要購買一個網絡連接設備,打開電腦,創設一些密碼,你就可以開始了。

  換句話說,新的“低垂的果實”更多是出現在我們的頭腦和電腦中,而不是經濟的創收部門。也許,“低垂的果實”尚在,它只是沒有以傳統的形式出現。你可以樂觀地認為,互聯網正在令我們快樂,還有益於個人成長;你也可能繼續悲觀,擔心互聯網很難促進經濟發展,或是沒法償還我們的債務。創新並沒有停止,它只是采取了新的形式,進入了我們未曾很好預測的領域——我們是基於對新的創新仍然延續過去的理解上,制定計劃並維持已有機制的繼續運轉,然而,創新發展卻出乎意料。

  不可否認,互聯網確實產生了一些收入:穀歌廣告提升了廣告的質量;《紐約時報》在自己的網站上銷售廣告;亞馬遜則銷售書籍;在eBay上進行二手貨交易,令產品的利用率更高,銷售新產品也更為便捷;你Facebook上的朋友可能可以幫你找到一個新工作;而企業可以通過網站鏈接簽署平等協議。因此,互聯網絕不可能與傳統的經濟活動方式完全切斷聯系。即便如此,相對於對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塑造,互聯網的收入構成相對式微。在智力和情感創新上,大部分的互聯網空間是免費的,是一塊豐富我們內心生活的廣闊的畫布。

  互聯網與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科技有著天壤之別,互聯網的好處,與我們對其開發利用的認知能力成正比。雖然互聯網是公共產品,但你並不能自動因它受益——就像你可以從抽水馬桶和瀝青公路中獲取的那樣。學習如何使用互聯網是一項更為專業的技能。

  在之前的章節中,我指出了之所以GDP數據會過高估計經濟增長的一些原因;現在,我們又看到GDP數據是怎樣低估經濟增長的。

  互聯網的大部分價值在個人層面上實現,而不會出現在生產力的統計數據上。比如,購買2美元的香蕉可以增加GDP,但是你沒法計算出,我在網上沖浪獲得了價值20美元的樂趣——這段時間產生的GDP不會超過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電費。雖然離開電腦會讓樂趣變少,但使用互聯網——而不是外出去買冰激淩或進行其他消費——反而可能會降低GDP的淨值。

  某個經濟領域不產生高額利潤沒有什么本質上的錯誤,事實上,這反而有利於互聯網從巨大的商業壓力中解放出來。舉例來說,你無需投入資金,就可以寫篇博客或者讀些文章。不過,這種獲得的價值和創造的收益之間的落差,還是會有一些經濟上的問題。

  我們基於對收入增長或保持穩定的期待而借錢;我們基於對總體經濟良好發展的期待,而形成對薪水的預期;我們的退休和儲蓄計劃,以及政府的養老和轉移支付計劃,也是據此而制定;我們對孩子們未來的期望,同樣也是基於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測。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基於集體共同擁有的曆史記憶,預測科技進步會帶來巨大的、可預測的利潤增長。

  但在互聯網領域,這些推測被證明是錯誤或誤導性的。收入密集型產業已經在持續減速,而技術進步最為巨大的領域卻又還沒創造出多少利潤。比如,就是最近,在擁有5億用戶後,關於Facebook是否能賺很多錢的爭論才結束。

  互聯網與以前的“低垂的果實”之間還有一個主要不同之處——就業。最主要的幾個互聯網企業,通過信息技術——而不是人工制造——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相比過去的科技突破,多數網絡活動產生的工作機會和收入更少。20世紀早期,福特和通用汽車發展正盛時,創造了數百萬的工作機會,並將底特律打造為美國最主要的城市之一;而今天,Facebook創造了許多偷窺的快感,但公司本身並未雇傭大量員工,對於帕羅奧圖市(位於美國加州)的發展也幫助甚少。公司裏的大部分工作是由軟件和服務器自動執行的,需要人力的地方不多。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正在經曆“失業型複蘇”的一個原因,也是為什么失業如此集中在相對非技術工種中。如果你想在發展迅速的新經濟領域,或者一些正在重新調試的傳統經濟領域獲得一份工作,擅長信息技術是很有幫助的。但即便如此,這些工作崗位數量仍是不夠的。

  大量人口失業的同時,一些最尖端的公司卻找不到他們需要的人才——我們正面臨一個基本的技能錯配,美國勞動力市場正迅速成長為分裂的兩部分,一部分能跟得上科技發展的腳步,一部分則不能。

  互聯網創造的價值是千真萬確的,我在這裏予以贊美,而不是譴責。沒有互聯網革命,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活得更糟,幾乎沒有人會變得更好。然而,整體的圖景是:

  ●我們正享受更多樂趣,其中一些是從互聯網得來。而且也獲得了很多更便宜的樂趣。

  ●我們面臨著利潤不足的尷尬,因此無論是在個人、企業還是政府層面,償還債務變得更難。這種形勢意味著包括全球主權債務危機在內的金融困境將持續。

  ●當今的科技奇跡在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上作為不大。它們雖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除IT專家外,沒能讓太多人重返職場。

  互聯網很好,但它仍然沒法搭救經濟中的創收產業。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