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轉向消費拉動型增長模式,恐怕要花很長時間。
【香港商報網訊】今年的一系列數據表明,新興經濟體正錄得自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低的增長率。數據顯示,新興經濟體的年增長率自2009年以來首次低於4%。有外媒分析稱,短期而言,新興經濟體的整體表現將主要取決於中國。不過,取決於中國經濟有可能是對刺激政策作出反應,也有可能是進入伴隨低迷增長的長期調整。但即使整個新興市場真的復蘇,也基本不可能重演前兩次大幅放緩之后出現的那種急劇反彈。
國內政策放松效果有限
新興市場當前局勢令人不安的是,強勁增長面臨的阻力似乎既是結構性的,又是周期性的。這說明,即使國內政策得到放松、外部環境變得更為有利,增長也仍將是有限的。不同的新興市場國家面臨著不同的結構性問題,但這些問題共同造就了這樣一種局面︰確保未來5年的增長要遠比克服未來幾個月的阻力棘手得多。
不只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也遇到了困難。巴西仍在竭力應對高於目標水平的通脹,并努力展示財政整固以恢復政策信譽。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和債務危機正在拖累整個中東歐地區的經濟增長,盡管只是通過拉低平均增長率的方式拖累的。當然,新興經濟體的部分放緩是由中國經濟放緩引起的連鎖反應所致,但這一事實卻恰恰凸顯出,許多新興經濟體的中期增長前景不佳、而且容易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
正如凱投宏觀指出的那樣,前兩次新興經濟體增長大幅放緩是需求銳減導致的產出缺口,后來隨著政策放松和全球需求復蘇,這種情況很快得以逆轉。這一次,并沒有那麼多的證據顯示產能大規模過剩。新興經濟體的失業率沒有大幅上升;另外,雖然因全球油價下跌,過去一年的整體通脹率大幅下降,但核心通脹率的變動卻小得多。因此在許多新興經濟體,出臺激進的貨幣寬松以抵銷經濟放緩影響的潛力有限。
中國經濟轉型耗時料長
先從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說起,中國已開始放松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放緩,但此舉在中短期內對促進增長有多大效果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大規模的過度投資,及其導致的供應能力過剩和企業槓桿高企。下調利率將有助於去槓桿化,但也可能加劇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從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轉向消費拉動型增長模式,恐怕要花很長時間。此外,轉型期間乃至轉型之后,被大肆鼓吹的、所謂其他新興經濟體向中國出口消費品獲得的好處,恐怕也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變成現實。就目前而言,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已經波及了其餘的新興經濟體︰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的對華出口額都在下降。
亞洲產能及槓桿問題普遍
同樣,中國的產能和槓桿問題也出現在其他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亞洲新興經濟體,雖然它們的問題沒中國那麼嚴重。馬來西亞等國的私人部門債務水平很高,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化──如果美元升值和美國利率上升推高償債成本,情況就更是如此。盡管增長放緩、通脹持平或者下降,但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的債券收益率卻在近幾個月有所升高,這將讓這個問題變得更為棘手。一段時間以來,企業盈利水平也一直不高,這意味著即使利率下降,企業想的也將是緊縮開支、而不是投資。
巴西繼續做出壞的表率,它的政策加劇了結構性的供應面問題,導致需求面舉措很難重振增長。盡管經濟在放緩,但巴西看起來很可能會進一步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因為當局正竭力將通脹和通脹預期降至目標水平之下,以使外界對該國財政的可持續性產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