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甲醫院,一天可能多達1萬人掛號,通過使用移動醫療,平均單個病人節約看病的時間為3小時——這是微信提供的,某家智慧醫院能夠實現的數據。
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醫療行業仍是所有行業中最傳統的行業,也是互聯網巨頭們甘之如飴的對象,去年至今,阿裏系、騰訊系已經火速布局線下的醫院,搶占終端資源。《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廣東12家三甲醫院近日罕有地抱團聯合醫享網上線移動醫療服務,這項業務覆蓋了廣東省內大部分的中心城市,未來通過微信、支付寶平台,除了可以實現掛號,還能實現查詢報告、支付,甚至醫患互動等全產業鏈服務。
移動醫療還在搶粉階段
“醫院從兩三年前便開始對移動醫療進行探索,有很多公司到醫院提供相關的服務,醫院內部也在做信息化,既有掛號,也有病曆系統,我們都一並采納,但發現有很多問題。”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蔡志明坦言,比如掛號後,患者不來、醫生遲到,管理很難。此外,再比如檢驗,病人上午檢查之後,下午再來醫院取結果,產生了二次無效人流,帶來了醫院停車困難等問題,而且檢驗結果在醫院間難以互認,也讓很多患者仍舊產生不便。
“在我看來,‘互聯網+’就像泡沫一樣,只有泡沫沒有內容,所以這些移動醫療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裏面支撐。”蔡志明表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冼紹祥也表示,移動醫療啟動了一年多,走了很多彎路,走得崎嶇。
雖然問題不少,但移動醫療至今已經掀起了沒有硝煙的競爭,因為目前無線交易的趨勢不可擋。支付寶公共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劉新提供的數據顯示,雙11無線交易額是去年的4.5倍,雙11無線端的占比是42.6%。“我預計今年能夠達到60%。”劉新表示。
這一系列的數據,讓巨頭不計成本地先搶占用戶資源,5月29日,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12家三甲醫院抱團上線醫享網醫療服務平台。這個平台,首次打通了從門診到住院、出院的全流程服務,患者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平台進行預約掛號、分診候診、支付醫藥費、查詢檢查檢驗報告、每日清單查詢等功能,有些醫院還實現了藥品配送、體檢預約、入院預約、入院登記、醫患互動等功能,而這些一系列提供給醫院的服務,都是免費的。
醫享網執行董事周志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商業模式是建立在醫院、醫生、患者創造增量價值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是先搶占粉絲。
這種現象從去年開始明顯起來,阿裏系與騰訊系加入城市服務競爭後,醫療便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據點”,雙方都在加速“跑馬圈地”。劉新透露,支付寶經過約10個月的時間,至今已經上線三甲醫院60家,覆蓋17個省市,其中浙江省10家。他表示,另外約100家已簽約,正在開發中。微信也有相似的服務,微信支付產品總監殷潔透露,目前,微信智慧醫院已經遍布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十餘個省市。此外,複星醫藥最近也與掛號網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入移動醫療的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省這12家醫院中,支付寶與微信已經出現“近身肉搏”,因為在同一個平台,提供的服務相似,對於兩者服務有什么差異性,劉新只表示:“微信和我們依照不同的路徑服務患者。”
離看好病還很遠
至今,阿裏系在醫院方面的發展已經有1年,2014年6月初,第一家醫院便是在廣東上線。劉新稱,廣東省婦女兒童醫院是作為未來醫院的標杆,日均35%以上的掛號是通過支付寶服務窗完成的,最高近50%的交易是通過服務窗完成。
但移動醫療的范圍依然有限,大部分仍集中在掛號等很表面的服務。劉新表示,目前這些移動醫療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順利地發展醫保線上支付,當中包括了醫保小額線上支付,醫保線上支付掛號費、醫保個人賬戶完成線上支付這些具體的操作。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能夠對接上醫保的移動醫療仍非常有限,以廣州為例,支付寶只有與廣州華僑醫院進行了全面對接。對於對接醫保的難度,劉新說,涉及每個地方的參保政策也不太一樣,全國目前有600多家醫保機構,他們也和多家醫保機構建立了很深的合作,未來也會有一些戰略合作的落地。“所以請給我們時間,讓我們和醫保機構對接。”劉新以此來回應記者關於醫保滲透規劃的提問。
此外,劉新認為,如何保證政府對數據的監督也成為問題,未來這些移動醫療需要和政府部門共同制定標准,還需要對技術、資源、服務能力輸出進行考慮。
其實,在醫療領域,地方政府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打包快速占領這些端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各地政府對互聯網的開放態度不一,所以每個地方都要單獨談。”以支付寶在嘉興地區為例,由衛生局牽頭,支付寶和當地4家三甲醫院同時簽約,統一體驗,是一個政企合作的標杆項目,此外,目前浙江還有餘杭醫點通項目、西湖區金苗項目等,政府合作項目在開發中。
除了操作方面的問題,在院方看來,移動醫療遠遠沒有想象中簡單,“就目前看來,移動醫療還沒有觸及看病的本質,患者是需要看好病,但現在的移動醫療也主要是方便患者看病,簡單說是好看病。”廣州一家醫院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掛號、檢查報告這些還有簡單的移動醫療,但離看好病還很遠。要看好病,必須有一套醫療工具,最後甚至能夠實現增加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