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商報投資報告:核電板塊吹上風口

2015-06-0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中國核電於6月2日招股上市,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併雙重利好,核電資產加速證券化給核電板塊注入強心劑。6月1日當天核電核能板塊暴漲,申能股份、海陸重工、浙能電力、金盾股份、大唐發電、西部材料等近10股漲停。此外,在《中國制造2025》發布、中國核能大會召開、三代核電技術突破等一系列利好下,多隻核電個股屢創新高。多家券商報告指出,疊加利好讓核電概念股重回風口,市場對該板塊概念股的炒作預期快速提升。業內人士預期,2015年是國內核電重啟建設元年,核電板塊價值凸顯,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香港商報記者顧安安

  福島事故釀產業停滯

  中國核電產業的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1983年,中國政府制定發展核電政策,決定重點發展壓水堆核電廠,采用「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針,引進海外的先進技術,逐步實現設計自主化和設備國產化,并於1985年和1987年分別動工興建浙江秦山核電站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并投入商業運行。其后,陸續有六座核電站投入服務。核能發電大幅紓緩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2011年底,中國核電機組已建15臺、在建26臺(兩者累計裝機達4141萬千瓦),擬建機組21臺(累計裝機2272萬千瓦)。在核電站的分布上,也從以往集中的沿海地區,開始漸向江西、湖南、廣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發展。

  就在中國核電建設一路高歌猛進之時,2011年3月11日,一場重大核災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中斷了中國所有擬建核電機組的審批,從2011年3月至2015年2月,中國政府僅核準了2臺核電機組,開工7臺核電機組,大幅度低於此前5年的平均發展速度。

  在中國核電項目審批停滯一年多后,「核電重啟」爭議再次發酵 論的內容涉及安全性、裝機規模、技術路線、廠址選擇等,核心的問題是:中國要不要重新啟動尚在籌建中的內陸核電站的審批程序?然而,2012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十二五」時期僅在沿海安排建設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這表示國家在內陸核電建設政策方面并沒有變動跡象。

  核電政策支撐重啟

  2014年以來,重啟國內核電項目審批的信號不斷釋放。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核工業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目前看,能源結構調整亟需核電出力,國內經濟也需要核電裝備的發展來提振,加之國內新一代核電技術取得突破,安全發展核電的戰略不會改變,只是時機選擇問題。而核電發展的重心是對在運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對現有核電技術路線做改進融合,推進核電裝備「走出去」。

  事實上,高層對此已有共識。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據業界測算,若以每臺機組裝機容量為100萬千瓦推算,預計2020年前中國平均每年將有6臺機組(每臺機組容量為100萬千瓦)開工建設,核電行業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將保持在20%左右。以每千瓦1.2萬元投資計算,核電年均建設投資規模將在700億元以上,這意味著,核電產業鏈上的相關能接到實際定單并能為公司帶來實際收益的上市公司都將因此受益。

  在政策以及技術利好的不斷刺激下,核電重啟就顯得順理成章。2014年底,中國核電重啟邁出實質性步伐,繼秦山第二核電廠3、4號機組拿到運行許可證后,今年2至4月,遼寧紅沿河核電站5號、6號機組,福建福清核電站5號、6號機組亦相繼獲批,標誌著「核電重啟」大幕正式拉開。

  海外市場看好

  從目前看,核電是可以貫穿整個2015年投資領域的大主題,海外營銷、「走出去」值得期待。事實上,核電產業已經在「走出去」戰略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5座「華龍一號」核反應堆,涉及金額約為150億美元。

  2014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再建三臺ACP1000核電機組的合作框架協議;與羅馬尼亞、阿根廷分別簽訂政府間核能合作協議,重水堆核電項目基本敲定;簽署了中英政府間民用核能合作聯合聲明,積極推進欣克利角及后續核電項目;與南非、土耳其、捷克、沙特等國家核電合作也在務實推進。

  進入2015年,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5座「華龍一號」核反應堆,涉及金額約為150億美元;與阿根廷簽署了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力推「華龍一號」在阿根廷落地。此外,中核集團正與埃及、英國等近20個國家開展核能合作的洽談。中法也將開展第三方市場與核能合作,據外媒報道,在法國核能公司阿海琺重組之際,已有三家中國集團公司對其技術和部分業務表達了興趣。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表示,中國核電發展前景廣闊。「作為核電領域最具發展活力的國家之一,中國受到了世界核電業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核電必將為國內外優秀核電供應商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必將為中國核電『走出去』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分析指出,中國核電技術先進,且相對於國際競爭對手具有成本優勢,設備市場打開,板塊估值將進一步上行。

  電企爭相布局

  核電重啟后,電力企業為實現業務橫向延伸,亦紛紛通過參股進入核電運營領域。如湖北能源與中廣核合作,參股湖北核電與咸寧核電。申能股份通過收購核電秦山聯營公司切入核能領域,后又參股秦山核電二期、三期工程。浙能電力與中核合作,通過參股形式擁有秦山聯營、秦山三核、秦山核電、中核遼寧、三門核電各20%、10%、28%、10%、20%股權,合計已投產核電權益裝機容量為76萬千瓦。皖能電力也通過與中核集團共同出資開發安徽吉陽核電項目,使原有發電業務擴展至核電運營領域。

  重啟大陸核電項目審批信號不斷釋放。

  除此之外,核電設備、原材料也蘊含著投資機會。核電產業鏈一般包括核燃料、設備供應商、相關原材料及零件供應商、核電后處理及環保企業和核電運營商等幾大方面。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設備供應商、相關原材料及零件供應商。主設備供應商首先受到多家券商看好,而京滬深一些公募和私募機構投資者已經提前布局核電核能股,至少做中線持有的打算。

  市場普遍預期,與中國高鐵產業類似,核電產業同樣是中國高端制造業,同樣正揚帆出海。預計中國核電上市后,「錢景」將如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一樣美好。在此背景下,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中核科技、東方鋯業、久立特材、沃爾核材、中國一重、應流股份、江蘇神通等核電相關企業或將迎來利好。

  產業鏈受益「錢景」廣闊

  從目前看,2014年和2015年為已開工核電項目投入商業運營以及新開工項目數量的第一高峰期,「十三五」內陸核電若能放開,將打開成長空間且迎來第二高峰。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表示,到2020年以前,中國核電產業還要新建3500萬千瓦,平均每年新開工5到6臺機組,預計年均投資在800億元-1000億元左右,新增核電投資共計5000多億元。

  據方正證券報告稱,未來6年,核電總計新建裝機量為4394萬千瓦,這一數字將超過史上之最。至2020年,中國核電在運、在建機組總數將達到82臺,合計裝機總量為9278.5萬千瓦,完成《核電中長期規劃》所設定的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8800萬千瓦目標。與此同時,國內還將投產核電機組約31臺,亦進入高峰階段。核電投產、開工進入雙高峰,將成為設備供應商業績源泉。

  核電為未來發展重要引擎

  海通證券分析指出,核電屬於拐點型的成長,未來成長性比較確定,有四個理由:一是起點低,核電發電量的占比,國內在2%左右,全球平均超11%;二是潛力高,擬建裝機容量和在建加運營總裝機容量的對比,國內將近4倍,國外將近1倍;三是節奏快,國內運營裝機容量增速,根據估算,后續十五到二十年內的年復合增幅在14%左右,后續五年內的年復合增速在20%左右;四是市場大,國內新建投資規模根據估算年均新建投資額有望近千億元。

  目前,中國內地核電份額為2.39%,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顯示核電發展的巨大的空間。據有關專家推算,至2030年,中國核電總裝機量將達到1.2億千瓦至2億千瓦區間,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5%至8%。

  核電做為高端裝備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而且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核電出口也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出口將會加快速度,都是核電板塊迎來利好的重要因素。沿海的核電重啟已經打開,未來內陸的核電新項目審批也很可能重啟,國家層面的核電發展新規劃也可能出臺,這些都將對核電股的上漲形成助力。

  融資上市促核電企壯大

  招商證券指出,2015年是國內核電重啟建設元年,同時也是核電行業內部政策以及戰略格局發生變革的重要時間,核電優質資產也逐步與資本市場對接,行業內政策刺激將不斷出現。

  近期,核電企業扎堆上市。繼去年底中廣核電力(母公司為中廣核集團)登陸港交所后,中國核電(母公司為中核集團)亦於6月2日發行,這是繼光大銀行之后,近5年來首家融資超過160億元的大盤股,引發市場恐慌,成為市場調整原因之一。此外,中國核建也正籌劃A股上市,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25億股,擬募集資金27億元。

  核電企業加速向資本市場靠攏并非沒有來由,最主要的目的是開拓新的融資渠道。核電項目的建設周期一般長達8年左右,而其整體投資規模也是動輒數百億元。核電公司扎堆上市背后是巨大的資金需求。據悉,在核電項目重啟、企業項目大幅增加后,核電企業負債飆升,中核和中廣核兩大核電巨頭的負債率都到了70%-80%。目前核電企業建設項目的資金來源基本均通過國家層面主導,銀行借貸及企業自籌,通過資產證券化,核電企業可以解決核電項目投資的燃眉之急,核電建設亦將迎來巨大發展。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上市融資對於解決核電公司發展所需資金是最快捷辦法。「核電公司上市后,受到市場監督,公司管理將更加規範化與透明化。對於我國核電產業發展來說,更透明,有益無害。」

  核企重組 構造多領域

  5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國家核電」)重組成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電投」)。分析人士稱,這是中國繼南北車合併后,又一項重大的央企合併案,中國核電產業也將因此發生結構性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盡管中電投并非國內最大的核電企業,但該公司手中握有多項核電專案開發建設經驗及專利,此次與國家核電合併后,核電產業鏈方面優勢將得到很好的互補。新成立的國電投將橫跨火電、水電、核電、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有望在內地核電業中形成一股新的力量,與中核、中廣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國電投董事長王炳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電投資產將超過700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

  市場分析人士預計,兩家企業合併前,資產證券化率都較低,合併后,國電投旗下核電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比例仍然較低,市場預估國電投的核電產業有望注入此前中電投旗下的上市公司。另據了解,國電投成立之后的首要工作是把國家核電和中電投兩家公司的核電業務整合到一起,并且計劃整體打包上市。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中國核電產業將迎來跨越發展的黃金元年。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