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追問:上海內鬼車牌背后有無權力保護傘

2015-06-12
来源:新快报

上海車牌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鐵皮”。資料圖

  據報道,幾乎自上海開始拍賣車牌之時,有蛀蟲就開始搞內外勾結的“內鬼車牌”。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間,上海市某國稅局原科員傅某某、蔣某某與黃牛陳某某等人,通過在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上偷蓋真章或涂改、拼接等多種手段,騙取私車額度,致使5000張“內鬼車牌”汽車上街,非法獲取利益高達2.2億元。

  車牌拍賣的背后,不僅涌動著“內鬼車牌”的暗流,僅僅流出5000張“內鬼車牌”,涉案科員便牟利超2億元。“內鬼車牌”儼然已成為不折不扣的“搖錢樹”。

  應該說,“內鬼車牌”盡管涉案金額巨大,但涉案的科員,卻并非手握多大的權力,也更沒有什么高明的手腕,僅僅是通過在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上偷蓋真章,甚至采取涂改、拼接等拙劣低級的手段,“內鬼車牌”便輕易得手,非法獲利竟高達2.2億元,著實要令人大跌眼鏡。

  相比“內鬼車牌”的丑聞本身,何以低級別的科員、并不高明的手法,便能繞過“車牌拍賣”并獲得巨利,倒是更需反思。“內鬼車牌”是否全是涉事科員一手打造,其背后有無更高的權力保護傘和共謀者,固然值得追問。不過,即便有更深的權力背景,科員的涂改拼接,“內鬼車牌”便輕松出爐,也仍然暴露出管理流程的重大漏洞。尤其是當漏洞又對應著巨大的牟利空間,被鉆自然是在所難免。

  不過,車牌拍賣留下的“內鬼車牌”出口,固然不可容忍。但僅僅是歸咎于管理上出現了低級漏洞,顯然還并不足夠。盡管“內鬼車牌”的出場,直接從根本上顛覆了車牌拍賣制度的基石,但某種程度上,這恐怕也暴露出車牌拍賣制度本身的問題與不足。雖然有著市場化限牌限車的初衷,但既然是“限”,打著拍賣這一市場機制的招牌,從根本上仍是一種權力擴張的管理模式。隨著車牌拍賣的價格屢創新高,必然意味著擴張的權力之下,尋租空間在不斷膨脹。既然通過拍賣獲得一張車牌,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都相當不菲,對于“車牌拍賣”制度漏洞的鉆營,對于權力公關的力度,也就必然水漲船高。即便沒有上述明顯的制度漏洞,擴張的權力也注定難以禁得起尋租利益的誘惑。人為制造出制度漏洞,“內鬼車牌”的不同版本從不同路徑出爐,也就在所難免。

  基于此,“內鬼車牌”或許只是涉事科員鉆了低級漏洞惹的禍,但“內鬼車牌”的背后,限制權利式的公共治理,權力擴張式的管理模式,恐怕本身就蘊含著權力尋租的空間與風險,而這或許更需反思。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