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0

HTC,如何在變革中逐漸走向消亡

2015-06-17
来源:搜狐科技

  最近的HTC可謂禍不單行,糟糕的市場和股價表現迫使王雪紅對股東鞠躬道歉,緊接著高達2.35%的成品庫存率,再次把HTC推向了風口浪尖。

  對于HTC的現狀,輿論上有兩種聲音。有人為HTC的出售奔走高呼,并先后炮制出了被TCL和華碩等收購的消息;有人則把HTC今天的困境比作1997年的蘋果和1995年的諾基亞相比,對HTC的未來報以期望。

  自2011年在美國市場敗北開始,HTC的身上從未少過變革的聲音。從被普遍看好的安卓鼻祖到今天的不堪,下面我們就從HTC的三個重要改變來反思其變革之路,或許其中的一些偏差對其他國產廠商來講更應引以為戒。

  產品之變,從機海戰術到獨樹一幟

  從2008年到2012年,HTC一共發布了超過50款手機,或許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但蘋果在2012年之前僅發布了5款iPhone。毫無疑問,HTC早起的迅速崛起依賴于機海戰術,即使缺少像樣的精品,憑借安卓的紅利和每月一部的更新速度,HTC還是踏上了自己的王者之路。

  在2010年的時候蘋果的專利大棒揮向了HTC,雖然二者的專利之戰在兩年半后偃旗息鼓,而此時三星的Galaxy系列已經悄然席卷世界。即使在此之前,T-MobileG1開啟了安卓機的先河,而后支持多點觸控的G3再次定義了智能手機,G7在運營商的力推下成為全世界的翹楚,G10、G11、G12……G20、G21等產品更是讓HTC市值翻倍。但HTC還是感受到了危機感,一場關于產品的變革恰逢其時,HTC開始變得獨樹一幟了。

  2013年2月,凝聚了HTC三年研發心血的NewOne亮相MWC,它像藝術品一樣驚艷了媒體,比如被美國知名科技媒體《商業內幕》列為“2013年度最具創新力的十大設備”之一.卻并沒有打動用戶,原因很簡單,三星GalaxyS4同時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從設計到工藝再到各個細節,HTC在這款新產品上處處別出心裁,但由于營銷失誤和對相機的固執,HTC New One輸給了看起來并不那么好的三星GalaxyS4。即便如此,HTC還是以One系列開始了對精品的探索。

  盡管HTC One系列已經深入人心,但HTC產品的變革卻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首先便是新產品的營銷問題。盡管HTC找來了王力宏、林心如、五月天、小羅伯特-唐尼等作為產品代言人,并在復仇者聯盟等多部電影里進行植入性廣告,但HTCOne具體有多少款產品,在外觀上和相對廉價的Desire系列如何區分,恐怕只有HTC的鐵粉才知道吧。

  其次是產品的定位問題。雖然在產品上由單純的機海戰術轉型精品策略,可HTC手機的產品定位一直模糊不清。在智能手機競爭白熱化的前提下,不管是主攻高端的One系列還是偏向中端消費群體的Desire系列,都只是在價格上為產品劃定了受眾,缺少足以打動多數消費者的特色功能。在國內,千元機玩家都在嘗試花樣繁多的差異化,不知道HTC在猶豫什么。

  最后要說的是HTC的設計問題。以HTCOne系列為例,不知何種原因之前設計師偏愛金屬,在創造了美感的同時,不知道他們是否想過女性用戶是否會嫌棄厚重且易滑的金屬機身。被用戶吐槽了N遍的雙下巴,經歷了數次產品迭代依舊保持如初。手機是一件商品,打動用戶比打動評測媒體更重要。

  定價之變,上方不足下比有余的尷尬

  從WM系統的產品開始,高價格高利潤便成了HTC的一貫作風,乘著運營商的得力東風,HTC在全世界大行其事,一度形成了國內仰視國外受寵的局面。但突然有一天,HTC的夢破了。

  2011年HTC因為蘋果的專利訴訟,被美國實施進口禁令,不僅被擠下了北美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HTC在歐美市場每況愈下,雖然HTC在2013年下血本殺回美國市場,卻依舊沒有走出英雄末路的預兆。在海外受阻之后,HTC不得不把目光瞄向了之前不怎么重視的國內市場。

  在2012年的時候,小米在國內剛剛崛起,中華酷聯依靠運營商體系在國內分立四方,HTC并沒有過多的立足之地。而在HTC還沒緩過神的時候,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公司迅速崛起,運營商一家獨大的渠道也被社會化渠道和電商三分天下。與此同時,國內手機市場的價格戰也愈演愈烈,HTC也被迫在2014年開始了平價戰略。

  不過,HTC并沒有挽起袖子和國內手機巨頭們死磕到底,相比來看HTC的產品仍然不接地氣。從HTC的產品定價來看,新上市的旗艦產品定價在4000元左右,相比于三星和蘋果的旗艦新品確實有著不小的有事,而華為、OPPO等國產廠商卻把頂配旗艦價格控制在了3500元以下,就連剛剛下嫁聯想的MOTO,產品售價也在3000元的門檻上。HTC似乎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品牌價值,造成了比上不足的遺憾。

  而在中端產品的定價上,相對廉價的M8時尚版起初售價為2799元,中端機型Desire的售價在1000-2000元之間。的確,HTC的平價策略讓不少粉絲激動不已,但對普通的手機用戶來說,HTC的誘惑程度遠不及其他國產品牌。首先,國內手機廠商幾乎都在鼓吹性價比,瘋狂的營銷手段讓不少品牌一夜成名。其次,HTC在國內有多大的品牌影響力不得而知,至少曾任HTC中國區總裁的任偉光把其歸為中小品牌。也就是說一個“不入流”的手機品牌以幾倍于“主流”國產的價格來銷售同樣配置的產品,這就是在定價上下比有余的尷尬。

  除此之外,HTC的定價缺少靈活性,亦或是營銷方式的弊病,其產品在定價上鮮有雖市場大幅度降價的現象。對比于國內廠商動輒在不到一年內售價減半,HTC可謂保足了老用戶的面子,卻也把新用戶拒之門外。如今,在國內電商網站紛紛造節促銷,手機廠商們也想著各種法子降價,何時才能看到HTC的影子呢?

  人事之變,HTC的病并不在于誰是掌門

  今年三月份,被稱為“女喬布斯”的王雪紅接替周永明重掌HTC,力圖挽回業績下滑的頹勢。的確,在經歷了連續多個季度銷量下滑和首席設計師叛變之后,HTC需要一個強勢人物登場來重新鼓舞人心。

  王雪紅回歸之后,多次坦言不會賣掉HTC,破除了一輪又一輪的收購論。而其在MWC上關于“若未來手機廠商只剩下2家可以生存,HTC一定是其中一家。”的言論,最大程度的向外界表達了重整HTC的自信。但戲劇性的一幕是,王雪紅在6月份的股東大會上,因為HTC糟糕的市場和股價表現向與會的股東們鞠躬致歉。

  可對于HTC的未來,王雪紅確立了HTC未來的三大支柱,即核心技術、品牌和創新。而在拯救HTC的方法上,強化智能型手機發展、大幅降低營業成本及改善營運效率、內部流程合理化、積極發展新業務成了王雪紅的四個藥方。很明顯王雪紅把HTC的出路放在了下半年的明星產品和明年的旗艦產品身上,而HTC的未來則寄希望于虛擬現實等新業務。

  2013年HTCNewOne發布的時候,便打出了復興的旗幟,如今王雪紅的舉措是不是故技重施呢?不管是周永明還是王雪紅都把復興大任賭在產品之上,HTC找準了病因卻并沒有解決病根。

  一直以來,HTC飽受外界質疑的劣勢有三點,首先是營銷短板,這使得其和三星走向了兩個路口。其次是供應鏈管理的弱勢,HTC缺少核心元器件的生產技術,不得不依靠上游供應商,據悉HTC現在在供應商處已拿不到一線品牌價格的貨。再次是在渠道上的不足,之處HTC和國內三大運營商的關系比較疏遠,而今在國外運營商那里也不再受寵,HTC在擴展自己的線下渠道,可惜大工未成。

  其實HTC比外界更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或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高層并未拿自己的痛處動刀,這或許正是外界紛紛猜測HTC將被變賣的原因之一。不管如何,HTC的變革已不能再停留于過家家的階段,繼續還是轉手,王雪紅和她的團隊必須理性一次。

  HTC的變革給國內廠商的三個教訓

  其實從三次變革中就可以看出,HTC的變革絕非來自于自身對未來的高瞻遠矚,反而是兵臨城下之后的應急之戰。從2008年到2011年僅僅三年的時間,HTC便由初生牛犢搖身變成手機行業的準巨頭。雖然在此之前,HTC的前身擁有豐富的代工經驗,也積累了足夠的技術實力,多普達品牌在手機上的努力和成績,也為HTC沉淀了不少市場經驗。HTC已然犯了三個錯誤,對國內其他手機廠商來講卻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教訓。

  一是后知后覺的變革。以HTC薄弱的專利意識為例。和小米不同的是,HTC的崛起并不是單純的依靠模式和機遇,多年的手機制造經歷給了HTC一定的話語權。倘若HTC并沒有留下專利短板,便不會因為蘋果的一項專利侵權而在美國市場前功盡棄,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或將改寫。對于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來講,離開了國內市場這個溫床,出路又在何方呢,缺少先知先覺的變革方向,HTC的現在就是其他手機廠商的未來。

  二是沉浸于現有模式。和中華酷聯一樣,HTC初期的騰達離不開運營商的支持,而在推力消失之后留給HTC的只有下坡。和HTC在渠道變革上猶豫相比,所幸華為、聯想等比更加靈活,但國內手機市場卻陷入了另一個漩渦,那就是低價競爭。在低端市場的麓戰意味著離高端越來越遠,雖然國產手機的崛起擠占了蘋果三星的部分份額,當所有廠商都一股腦的為價格戰撕逼的時候,國產的曙光不過是劃過天際的一道流星,離日出還很遙遠。

  三是合理的發展思路。或許一開始的激進發展是HTC始料未及的,在初次達到頂峰之后,HTC還沒想好該如何持續發展,風向就已經逆轉,即便后來多次轉變,發展思路并不那么清晰。國產手機品牌的問題更甚,一些廠商趁著互聯網的風口生長,一些廠商迎著4G的趨勢崛起,但它們做好對未來的準備了嗎?從粉絲經濟到性價比再到智能生態,它們總是一窩蜂的涌進來。但愿國產手機的未來是一次集體高潮吧。

  18年的風風雨雨,這個從代工廠走出的手機品牌,經歷了3年的輝煌,又度過了4年的不堪,卻因為看不到未來的變革而逐漸消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