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勞務工“舊疾”手術:電信業“人海戰術”再考

2015-06-19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導讀:眼下,電信行業正在上演一場大規模的人力變動,數十萬勞務派遣制員工將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轉正”。隨之改變的,還有他們的薪酬、福利、保險等一應勞動保障條約。

  本報記者 陳寶亮 北京報道

  河南聯通多個部門最近都接到了來自聯通工會的通知,“要求各專業口推薦一批勞務派遣制員工,予以轉正——簽訂正式勞動合同。”一位河南聯通省公司人士如是告訴記者。

  勞務派遣是一種區別于正式合同制的用工方式。在電信行業,勞務派遣員工主要分布在營業廳、一線裝維、擺攤營銷、呼叫中心等崗位。“在河南南陽市,勞務工的比例約為40%,都在擺攤賣卡,有幾百人需要轉正。”一位南陽聯通員工向記者反映。

  而在聯通之前,中國移動已經于2014年底陸續在部分省啟動大規模勞務工轉正。“2015年上半年,福建省三明移動轉正了300人,還有300人左右;三明市下的縣級市永安市,轉了32個,還剩40人沒轉。”一位三明區移動員工告訴記者:“剩下的人,年底前都要轉。”

  除福建之外,山東、湖南、重慶、廣東等省份也均啟動了轉正工作,“前段時間,我一天要簽20多份轉正合同。”一南方移動人力部門人士回憶:“現在還剩不到一半,下半年的轉正工作已經開始,勞務工直接與公司簽署3年正式勞動合同。”

  眼下,電信行業正在上演一場大規模的人力變動,數十萬勞務派遣制員工將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轉正”。隨之改變的,還有他們的薪酬、福利、保險等一應勞動保障條約。

  然而,本應成為職業分水嶺的“轉正”,對絕大多數勞務工而言并沒有太多吸引力。勞務工轉正之后,很可能還要面臨降薪。

  這種怪象背后,是運營商們深深的無奈。對運營商而言,龐大的組織、政策的限制與低下的效率,正成為橫亙在其面前的巨大挑戰。

  “轉正”潮來臨

  引發這場轉正大潮的,是2013年7月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以及《勞務派遣暫行規定》。據悉,《勞務派遣暫行規定》要求:2016年2月底前,勞務派遣用工占比要降到10%以下,在達到這一比例前,不得新增勞務工。

  2012年底,中國移動正式工為18.2萬人,而勞務工高達33.5萬人,勞務工比例高達64.7%。經過一系列調整,2014年底,中國移動正式工為24.2萬人,勞務工為23.8萬人。勞務工比例接近49.5%,仍然遠遠超標。

  “中國移動人力資源部在三年前就成立了一個‘勞務改革小組’,負責降低勞務工比例的相關工作。”一位中國移動集團內部高級專家李常(化名)告訴記者,“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拿出完善的執行方案。只給了一個粗略的時間表:2013-2015年,三年分別將5%、10%-15%、60-70%的勞務工進行轉正。”

  2014年,中國移動勞務工轉正數量約3.5萬,2015年,中移動還需在全國轉正接近20萬名勞務工。

  中國聯通的壓力要小于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上市公司財報顯示,2012年,中國聯通擁有正式工21.9萬人,勞務工7萬人,勞務工比例達24%,同樣超標。2014年,中國聯通正式工達到22.9萬人,勞務工降至5.3萬人,勞務工占比18.7%。2015年,中國聯通需轉正約3萬名勞務工。記者此前就勞務派遣問題聯系中國聯通,目前仍未得到答復。

  同樣的情況存在于中國電信。根據中國電信2013年社會責任報告,中國電信集團正式員工數64萬人,其中包括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為數眾多的三產公司。一位設備商人士告訴記者:“在業內,大家都稱電信為‘百萬大軍’,勞務工、外包工應該有幾十萬。中國電信也有一大批勞務工需要轉正。”2013年,中國電信集團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勞務派遣和外包單位建會入會工作的通知》。不過,中國電信未公布具體的勞務派遣比例。

  “運營商迫切需要讓員工轉正。”李常表示:“因為勞務工比例達標之前,運營商又不能新招勞務工,同時因為‘減員增效’的要求,也無法大規模招聘正式工。但是每年勞務派遣工的流失率都有15%左右,如果不能迅速補充人員,會出現人力緊缺。”

  但事實上,本應成為職業分水嶺的“轉正”,對絕大多數勞務工而言并沒有太多吸引力。

  長期以來,從事一線工作的勞務工待遇普遍低于正式員工。以中國移動為例,2007年,勞務工平均年薪酬約2.84萬元,而正式工則為14.8萬元。2009年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要求用工單位對勞務工、合同工實施同工同酬。三大運營商開始大幅提升勞務工薪酬。根據2014年財報計算,中國移動勞務工平均年薪酬達到11.9萬,相比2007年增長了319%。相比之下,正式工薪酬數年來并未增長,僅為15.2萬,與勞務工基本持平。在中國聯通,勞務工平均薪酬仍較大程度落后于正式工。根據2014年財報計算,中國聯通正式工2014年平均薪酬15.17萬,而勞務工僅6.83萬。

  需要指出的是,勞務工薪酬雖然略低于正式工,但已經實現同工同酬——即同崗位正式工與勞務工的薪酬保持一致。

  “相同崗位對比,勞務工只比正式工少一項‘年金’,其他保險、基本薪酬相同。”前述南方移動人力表示:“但轉正之后,卻要降薪。”

  根據該省移動公司要求:“轉正之后,固定薪酬保持不變。而量化薪酬部分,相應降低。”不過,為了保障轉聘工作平穩過渡,該公司要求“降薪幅度必須控制在10%以內”,并且為轉正人員提供總額為600-1000元不等的“工齡補貼”。

  降薪的無奈

  “不只是勞務工降薪,正式工降薪更厲害。”李常告訴記者:“相比2012年,我2014年完成了更多的工作量,但個人收入少了數萬,整個集團同事大多如此。而2014年,全國正式員工的交通補助、物業、取暖補貼,也全部取消了。”

  2014年,中國移動離職正式工5524人,同比增長了138%。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中國電信,根據中國電信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4年,中國電信正式員工人數減少約5585人。而在2013年,整個中國電信集團正式工從66萬降至64萬,減少2萬。

  為了補充人力,2014年,中國移動招聘了1.7萬人,同比增長了124%。但李常并不確定能有多少人留下來,他告訴記者:“近幾年來,中國移動招聘大學生開出的薪水每年都在減少,以廣東省為例,現在開出月薪不超過4000-5000元。”

  與之相應的是,2014年全年,中國移動勞務工轉正3.3萬人,但離職勞務工人數達到4萬,屬于“入不敷出”。

  曾有多位運營商高層吐槽電信行業為“一個十年不加薪的行業”。2001年,中國移動正式工3.87萬人,薪酬總額69億,人均年薪酬17.8萬。此后至今,中國移動正式工年均薪酬從未能超過2001年,始終徘徊于15萬左右。

  “國資委一直對運營商實施薪酬總額考核。”李常介紹,其目的,其實是希望國企能夠‘減員增效’,通過提高員工效率,來提升企業收入、競爭力。“但你也知道,國企內部很難執行員工激勵,無法提高工作效率,只能通過不斷招人去擴展業務。”

  但是,受限于薪酬總額要求,如果大規模招聘,必然會拉低員工平均收入,這讓運營商的人力部門頗為頭疼。“對我們來說,人員、薪酬都很難實現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進能出。”李常回憶稱:“大約2001-2003年,集團人力開始嘗試‘勞務派遣’。當時,勞務派遣被集團視為‘先進的用工方式’。”因為勞務工不直接與中國移動簽署協議,無需向國資委匯報人數。而且,勞務工薪酬被統計為“業務支撐費用”,并不計入國資委的薪酬總額之中。

  當時,勞務派遣在石油、鐵路、金融、電信行業普及,并迅速壯大。財報顯示,中國移動勞務工數量在2005年達到20萬,于2010年突破30萬。龐大的人員數量支撐著中移動的業務迅速崛起。

  但眼下的問題是,所有勞務工轉正之后,“中國移動的員工數、薪酬必須匯報,并通過國資委審批。”李常說道,“員工數增加一倍,但薪酬總額不可能增加一倍,怎么辦?”

  李常透露,目前集團只有兩個“權宜之計”:讓近兩年成立的多個子公司接收一部分剛轉正的員工。子公司的人力、薪酬不受國資委考核,但子公司的容量有限,解決不了太多問題。“而另一個方案,則是繼續集體降薪。”

  “幾乎沒有企業能達到勞務派遣工比例低于10%的標準。” 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函洪桂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對用工標準制定得很高,但市場上又存在靈活用工的需求,這是最矛盾的地方。”

  洪桂彬是專注于公司法、勞動法的著名律師,他告訴記者:“一些央企領導開始跟國資委訴苦,國資委正逐漸放寬了薪酬總額的限制。也有不少企業在清退勞務工,這已經引發了很多‘清退爭議’。”

  無論如何,對運營商來說,這場人力資源的變動無比艱難。

  管理試驗

  如果考慮當下的市場環境,情況則更為復雜。運營商執行多年的“人海戰術”與如今的市場格局已經完全脫軌。

  2014年,中國聯通收入同比下滑5%,中國移動收入、利潤均現負增長,中國電信收入、利潤微增。與此同時,中國的移動用戶總量達到12.9億,滲透率接近94%。李常表示:“電信市場已經完全飽和,近幾年,人海戰術帶來的只能是過度競爭。”進一步說,運營商需要全面轉型營銷模式,改變人力資源的利用方式。

  2012年底,中國電信率先嘗試“劃小核算單元”經營改革,這一經營理念借鑒了人稱“經營之神”的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通過把在企業內部劃分出大量最小化的經營單元,以此提高競爭力。稻盛和夫曾通過這種經營模式拯救了瀕臨破產的京瓷株式會社,并一手打造了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2014年,中國電信開始在全國推廣“劃小”承包工作,實施了一系列“小CEO能力提升工程”。

  中國聯通則在推廣“人崗匹配”,以“崗位+能力+業績”為平臺,通過資源激勵培養向高價值、高業績、高能力的員工。

  中國移動最有代表性的轉變是啟動了“NPS(凈推薦值)考核”。這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戶忠誠度分析指標。蘋果、飛利浦等公司很早就啟動了NPS考核,并將其視為“未來利潤”。愛立信副總裁兼OSS&CEM產品管理主管Shamir Shoham曾向記者介紹:“借助大數據技術,NPS轉型可以給運營商帶來大量高價值用戶、高價值業務。”

  然而,營銷模式的轉型成果目前尚不明顯。與此同時,員工效率的考核帶來了新的矛盾,一部分低效率員工“脫穎而出”。

  “國企不能規模裁員,所以開始‘勸退’,或者‘轉崗’。”前述三明區移動員工告訴記者:“上半年,永安市處理了考評‘待改進’的兩名員工,一名勸退,另一名從5崗轉到2崗,薪水直降,每月已不到500。”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