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2

政治互信是解决伊核问题的关键

2015-06-29
来源:新华社

  伊朗核问题谈判於6月30日到达最後期限。尽管斡旋尤为艰难并可能再度延期,各方仍然希望达成全面协议。

  然而,如果谈判的主要对手,伊朗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放下历史恩怨,不建立起足够的政治互信,不仅谈判难以推进,即使达成了某种协议,也不可能彻底解决伊核问题,於双方利益、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无益。

不可逆转的趋势

  伊核谈判历时12年,步履艰难、进展缓慢。今年4月在瑞士洛桑达成框架性方案後,伊核谈判“走上正轨”。尽管依旧艰难,但和平磋商达成全面协议的大势已不可逆转。

  如今。虽然美伊两国国内仍有着十分强烈的针对对方的指责和猜忌,但两国政府代表仍然如期磋商。这既是强烈的政治意愿所致,也是各方政治经济现实所迫。

  尽早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有助伊朗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改变国内经济现状,符合伊朗人民的福祉。长年的制裁严重地限制了伊朗的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负增长。

  伊朗经济学家估计,制裁一旦取消,伊朗国内生产总值至少能够增长一个百分点,随之创造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更是不可低估。

  为遏制伊朗,美国数十年出钱出兵,甚至撺掇地区教派冲突,造成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危机此起彼伏。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可让伊朗重返国际社会,有利於稳定地区局势;而继续孤立伊朗则可能将其逼入绝境,中东局势更将一发不可收拾。

  伊朗与西方数十年的敌对历史证明,无论是互相指责,还是坚持单赢思维,都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相反,以互利互惠的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构筑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

争执不下的分歧

  伊核谈判4月在洛桑实现“破冰”进展,确定了伊朗减少核活动尤其是浓缩铀生产,以换取取消经济制裁的框架性方案,最後分歧集中於取消制裁的时间、履行协议监督机制等方面。

  美国声称,伊朗同意在15年内不再兴建新的铀浓缩设施,其5060台铀浓缩离心机继续运转,其馀约14000台将被冻结10年。

  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於23日表示,只接受核能力部分受限制,核设施被冻结10年或15年“不可接受”。

  伊朗希望,一旦签署全面协议,美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必须“在同一天解除所有对伊经济和金融制裁”;而美国等国却坚持,必须在确认伊朗履行协议的基础上,逐步分批解除制裁。

  监督伊朗履行协议的机制之一,是让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军事设施和其他机构“非常规核查”,伊朗对此坚决反对。

  伊核谈判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协议本身也需要专业支撑。中国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参与谈判,呼吁各方坚持政治引领,尽早达成协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28日在维也纳说,在谈判最後时刻,各方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政治决断,二是体现灵活,三是抓紧解决。

构筑长久信任

  关於离心机、燃料棒和监督机制等细节的争执令谈判进展艰难,但真正的分歧却隐藏於西方与伊朗漫长的冲突历史中。

  伊朗石油储量丰富,战略位置重要,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争相染指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美国更是不间断地将自身政治意愿强加於伊朗。为阻止伊朗石油国有化,美英情报机构联手颠覆了民选的摩萨台政府,美国扶持巴列维的独裁统治,直到1979年伊朗革命将其推翻。

  伊朗人质事件最终导致美伊两国断绝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全面打压伊朗。80年代两伊战争中,美国站在伊拉克一边,为萨达姆政权提供武器装备。同时以各种藉口对伊实施政治打压、经济封锁,并指责伊朗“输出”恐怖主义。

  美伊恩怨是伊核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消除这道历史阴影,就无从彻底解决伊核问题。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为敌数十年,为遏制其影响插手中东事务,但却是越管越乱,造成当地局势严重失控。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从利比亚到也门,不少中东国家遭受战乱之苦,极端主义势力到处蔓延。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时候换换脑筋,以新思路解决问题了。

  伊核谈判或许有结束的一天,有关各方也许能够达成某种协议,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互信,伊朗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理顺,伊核问题也就难言真正获得解决。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