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葉檀:央行非“放水神獸” 改革派須妥協

2015-06-30
来源:和讯网

  專欄作家葉檀撰文指出,倒退回計劃經濟的無尊嚴民粹時代是可怕的,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中國實現徹底的市場化并不現實,倒不是會重蹈俄羅斯覆轍,而是會讓一批人暴富的同時,讓另一批人成為赤貧階層。法治不彰、貪腐橫行、遍地失信的社會,改制有時是赤裸裸掠奪。改革者要的是耐心,甚至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法治市場派需要堅忍的努力才能看到曙光。在近百年的時間里,中國法治社會的夢想落空,急燥的烏托邦主義者未必能夠實現夢想,但沒有理想,注定不能實現。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市場派人士實行行政舉措時,可以推斷,他們面臨的現實難題超過他們的理念。面對現實,改革派不得不妥協,否則資產負債表在短期內面臨崩盤,成為罪人。誰也不愿意承擔崩盤的罪責。

  27日央行降息降準,被市場普遍視為“央媽”的救市政策。這恐怕不是“央媽”厚意,6月24日,中美第七次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拒絕就中國是否還會降息表態。6月23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再現空窗,這已是央行連續第19次在公開市場暫停逆回購,不久之前,央行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總操作量逾千億元人民幣。

  央行并不是“放水”神獸。此時放水,想來是出于緊急理由,許多人認為央行降準降息不利于中國經濟結構改革,但降準降息有時是拯救市場休克的必須之舉,這是對前期放縱融資盤的彌補。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地方債置換。

  這兩年無論到什么地方去,經常聽到基層地方政府官員小聲嘟囔,入不敷出,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得到上面去借款發錢。說到最后,往往伴隨著一聲長長的嘆息。今年情況略有好轉,問他們什么時候最難過,回答是去年的11月份前后。問他們緊張嗎?他們會略帶戲謔地說,難道他們真不管了?

  這是不可能的。地方債是地方政府成為地方經濟董事長的必然產物,地方政府債務纏身,不可能遵守常規手段進行處置。

  去年9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2014〕43號),坊間對“43號文”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認為是地方削權、清理地方財政的開始。

  這份意見旨在規范地方債,以往披露企業債羊皮的地方投融資平臺關停并轉,不再增加。這些公司將轉型成為城投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不得新增政府債務。根據國家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全國共有約7170個融資平臺公司,從省、市、縣、區甚至鄉,都有投融資平臺公司。未來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舉借,企業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切實做到誰借誰還、風險自擔。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按約定規則依法承擔相關責任。

  地方政府獲得符合新預算法的、市場化的發債通道。發行地方債需要上報審批確定風險,評級、出售等各方面都必須嚴格遵循市場原則。很明顯,財政部等力求將財政引入預算與公開的范疇。

  為了摸清家底,財政部下發《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地區匯總上報存量債務清理及甄別結果,省級財政部門于2015年1月5日前上報,對于甄別后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可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置換。2015年年底前,符合條件的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政府債務資金不能滿足的,可按原渠道融資;2015年底之后地方政府債只能通過省級政府發行。

  峰回路轉,此后,“高能”地方債置換出爐。6月10日,財政部網站發布通知稱,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于3月下達了第一批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近日下達了第二批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首批地方債置換并未獲得追捧,一系列的優惠措施也隨之出爐。有分析人士認為,測算今年到期地方政府債務接近3萬億元,判斷今年到期地方政府債務會被全部置換,財政部第三批債務置換的額度也將接近1萬億元。

  地方債置換利率被規定。根據定向發行辦法規定,“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的地方債,發行利率區間下限不得低于發行日前1至5個工作日相同待償期記賬式國債收益率平均值,上限不得高于發行日前1至5個工作日相同待償期記賬式國債收益率平均值上浮30%”。

  這是明顯債務到期倒逼放水,龐大而無序的地方債,使得地方債處理成為外科急救手術,充滿了行政色彩。但理性的人意識到,這種做法是被迫為之的救命之術,悲劇在于,休克次數過多,急救手術隨之增加。

  雖然如此,從細節上可以看出市場化的努力。有業內人士分析,所有置換換債券(無論公開發行還是定向發行),都不存在資金的繳付轉移;在置換債券發行完畢后,提前結清高息貸款,進行債券置換。未來地方債發行仍然向市場化方向努力,但這是漫長的過程,漫長到看得見白發和皺紋。

  地方債的發行改革與預算改革密切相關,缺乏嚴格的預算,地方債的發行、償還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舊債未清,新患又來。6月12日,《證券日報》報道,目前政信合作由地方財政作為還款來源的項目還有很多,但是都是背地里有協議。政信合作類信托中較常出現的關聯財政應收款投資、納入預算還款等方法理應受到43號文限制,但查閱位于發售期間的信托計劃時仍然看到此類產品的身影。

  最后一個案例則來自于地方稅收優惠。

  今年年初與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一起,他們訴苦62號文多么不切合實際。優惠政策取消,企業紛紛遷移,連就業都成問題,何來發展。筆者安慰,這個政策執行有難度,先看看。

  去年11月27日,國務院發62號文,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今年5月10日,國務院頒發25號文,被認為是對62號文的糾正。文件指出,各地區、各部門已經出臺的優惠政策,有規定期限的,按規定期限執行;沒有規定期限又確需調整的,由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按照把握節奏、確保穩妥的原則設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繼續執行。各地與企業已簽訂合同中的優惠政策,繼續有效;對已兌現的部分,不溯及既往。這是來者不追、既往不咎的政策。各地方官也就把一顆心放回肚子里。

  從理論上說,進入產能過剩階段后優惠政策不應執行,因為政策導致錯誤激勵,會產生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光伏就是這樣的行業,以光伏為主導行業的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日子大多不好過,破產、重組的層出不窮。

  取消優惠政策遭遇極大的障礙。地方政府承諾的稅收優惠、低地價是企業在決定是否投資時的關鍵要素,是對于企業投資風險的政府補償機制,在投資之初已經被企業放入投資考量之中。所謂的政策風險是不確定風險,契約得不到履行,企業也就時時刻刻曝光于風險之下。企業最怕的是地方政府出爾反爾,關門打狗。

  現實不勝枚舉,拿筆者身邊的朋友來說,光是工業區就搬遷了兩次,工業區成熟之后商業化,企業被逼著搬遷。答應企業的搬遷補償款,由于政府人員變動,或者由于土地賣不出價格不了了之,最后由企業自行承擔上億損失,這是要搞死企業的節奏。

  62號文意圖在于建立公平的營商環境,卻進入尷尬的境地,如果撕毀既有的契約,政府的信號與市場的弱平衡將遭遇又一次傷害,如果不建立統一的政策,各地方政府會將投資演變為優惠政策競賽,進行糟糕的“競次”選擇。

  糾正原有政策的錯誤,應該留出緩沖時間,讓企業形成新的預期,經濟形成新的平衡。

  倒退回計劃經濟的無尊嚴民粹時代是可怕的,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中國實現徹底的市場化并不現實,倒不是會重蹈俄羅斯覆轍,而是會讓一批人暴富的同時,讓另一批人成為赤貧階層。法治不彰、貪腐橫行、遍地失信的社會,改制有時是赤裸裸掠奪。

  改革者要的是耐心,甚至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法治市場派需要堅忍的努力才能看到曙光。在近百年的時間里,中國法治社會的夢想落空,急燥的烏托邦主義者未必能夠實現夢想,但沒有理想,注定不能實現。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