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6

七七回眸:“對話”歷史

2015-07-07
来源:新华社

  1937年7月7日,對中國乃至世界而言,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宛平城的戰火硝煙,拉開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占中國的黑暗序幕;盧溝橋畔的奮起反擊,標注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起點。

  時隔78年,烽煙遠去,但多年前的硝煙與戰火至今讓人刻骨銘心。當新華社記者重訪北京、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的抗日戰場,昔日經受過血和淚洗禮的焦土如今重浴和平之光;當圖片跨越時空,來一場現實與歷史的“對話”,和平愈顯彌足珍貴。

  上圖: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戰斗中的129師385旅某部機槍陣地(資料照片,1940年攝);下圖:2015年7月2日,陽泉市民在獅腦山上俯瞰城市新貌(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影報道

  上圖: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右縱隊19團占領娘子關日軍陣地(資料照片,1940年攝);下圖:2015年7月2日,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村的村民在聊天,他們身后的娘子關城樓,1937年曾經被日軍攻陷(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影報道

  上圖: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資料照片,1937年攝);下圖:2015年6月2日,83歲的山西靈丘縣小寨村村民李世彩走在平型關大捷主戰場喬溝當年日軍被伏擊的路上。李世彩的哥哥李挺槐當年曾在平型關為八路軍帶路(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影報道

  左圖: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軍圍攻河北省宛平城。駐守宛平城內的國民黨第29軍參謀王啟元被士兵用繩子系腰縋出城外,去與圍城日軍談判(資料照片);右圖:2015年7月1日拍攝的宛平城一角(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影報道

  上圖:日軍占領下的蘆溝橋(資料照片);2015年6月28日,游客從盧溝橋上走過(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影報道

  上圖:1938年臺兒莊大戰后,臺兒莊城內一片廢墟(資料照片);下圖:2014年4月7日拍攝的臺兒莊古城夜景(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影報道

  上圖:1945年,雁翎隊隊員在冬日白洋淀冰面上訓練(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7月1日,河北省白洋淀景區文化苑舉行雁翎隊水上實景演出(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影報道

  上圖:狼牙山跳崖五勇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學義(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6月27日,游客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五壯士跳崖處參觀(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影報道

  上圖:冉莊村民在地道口為民兵送飯(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6月30日,游客在河北省清苑區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參觀(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影報道

  上圖:129師警衛連戰士在河北涉縣上政治課(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6月28日,游客在河北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宣誓(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影報道

  上圖:1945年拍攝的山東戰區受降儀式(資料照片);下圖:當年舉行受降儀式的建筑保存完好,目前是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分館的大閱覽室(2013年8月15日攝)(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影報道

  上圖:1939年2月,日本軍隊登陸海南島(資料照片);下圖:2013年1月1日,游客在三亞海邊拍照留念(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侯建森 攝影報道

  左圖:這是在中國戰場運送物資的日本駝隊(資料照片);右圖:2011年6月24日,在敦煌鳴沙山風景區,幾名游客騎駱駝參觀游覽(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張維賢 攝影報道)

  左圖:1937年,日本士兵在上海蘇州河畔的壕溝戰中(資料照片);右圖:2010年8月19日拍攝的上海蘇州河夜色(拼版圖片)。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影報道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