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

馬英九紀念抗戰為何大談“臺日友好”?

2015-07-08
来源:凤凰资讯 作者:刘强文

  原標題:臺灣紀念抗戰竟如此詭異糾結

  臺海網7月8日訊 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昨日馬不停蹄,連趕三場重要活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此前幾天,他還陸續出席了“紀念抗戰閱兵”、“抗戰勝利日紀念”等多項活動。“紀念抗戰”,是馬英九進入7月后的活動主題,也是臺當局近期重大活動的關鍵詞。

  對比李登輝、陳水扁時代,馬英九當局對待抗戰紀念,明顯重視許多。不過,看看近期的種種雜音干擾,再想想這些年的折沖反復,抗戰紀念在臺灣,并不是個單純的問題。

  臺空前規模紀念抗戰馬連日趕場

  7日上午9時,馬英九準時出現在臺北圓山飯店。在10樓的國際會議廳,坐滿了來自美、英、德、日等國及兩岸的近300位專家。與他們握手致意后,馬英九發表了3300多字的致辭,并在關鍵處用英文進行強調。

  正在這里進行的,是“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這是臺當局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重頭戲。

  馬英九的致辭很長,但表達的重點有兩個。一是中國抗戰對整個二戰的貢獻與意義,二是對日抗戰與臺灣光復的關系。利用這一嚴謹而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他用具體的數據和史料,為被低估的中國抗戰正名,并駁斥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

  他指出,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與日軍浴血苦戰,中國以無比決心與毅力,堅持不投降、不妥協,牽制了80萬現代化日軍,使日軍無法完全投入太平洋戰場,對同盟國最終獲得二戰的勝利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后,馬英九特別強調了對日抗戰與臺灣光復密不可分的關系。他用中英文引用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等3份歷史性文件,證明國際上早已確認中國在臺灣實質行使主權的事實。“所以臺灣、澎湖經過50年日本殖民統治后,終于回歸中國,可說一雪甲午敗戰之恥”,“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此時,一同回顧這場戰爭的歷史,顯得格外有意義”。

  馬英九一天連趕三大抗戰紀念活動,這也是馬當局今年抗戰紀念的縮影。

  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馬英九早就指示必須擴大辦理相關活動。臺當局從今年7月開始至10月25日,籌劃了16項重要紀念活動,包括閱兵、紀念表彰大會、座談會、研討會、音樂會、新書新片發表會等各種形式,統稱之為“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周年”。這不僅是臺當局抗戰紀念最大規模的一次,甚至算得上臺灣史上最盛大的系列活動。

  紀念抗戰為何大談“臺日友好”?

  當天在圓山,除了國際學術研討外,還有高規格的國際史料展。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夏威夷密蘇里戰艦紀念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日本公文書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紛紛展示各自與二戰相關的珍貴史料及典藏。

  臺當局“國史館”還特別向“中廣”電臺借來了鎮臺之寶——蔣介石當年發表抗戰勝利演說的“抗戰勝利紀念麥克風”。首次展出的實物,加上配放的演說原聲,當年抗戰勝利的激昂感,讓現場很多人感受至深。

  如果僅僅如此,那這會是一場很正常的抗戰紀念活動。可惜不是。

  在致辭的最后部分,馬英九話鋒突轉,開始大談中日兩大民族之間的相處之道。他強調擴大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周年,并不影響當前臺灣與日本互相視為“特別伙伴關系”,雙方正處于“斷交”40多年來的“最佳時刻”。他開始歷數臺日一共簽署了58項協議,他任內就貢獻了25項;去年臺灣訪日人次達297萬,是日本外來游客的最大頭;日本訪問臺灣人次163萬,也是臺灣第二大境外旅客來源……

  他還特別強調,外界常認為他是“反日派”,也有人認為他是“親日派”,但他相信自己是“友日派”。“對歷史要就事論事、對家屬要將心比心,而基本態度應恩怨分明”,這樣的原則,才能真正讓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侵略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真相不能遺忘,未來將秉持合作與和平的精神,繼續發展臺日關系。”這樣的收尾,怎么看都不像一次抗戰紀念演說。連出席研討會的日本學者山田辰雄,會后都對媒體表示,馬英九對日本的立場采取“彈性態度”,超乎他的預期,讓他“印象深刻”。

  淡化抗日李扁時期刻意操弄

  這種詭異感,不僅僅表現在馬英九身上。日前的“抗戰閱兵”,臺空軍就因為日方抗議,將抗日紀念涂裝抹掉,甚至連“紀念抗戰勝利”這樣的名詞,都差點從閱兵臺上撤下。在某些團體和媒體的操弄下,“要不要紀念抗戰”、“應不應該慶祝勝利”甚至引發討論。而“會不會擔心抗戰紀念影響與日本關系”,更是馬英九近期被某些記者追問最頻繁的話題。

  這樣的輿論雜音,跟馬英九的“奇葩前任”有很大關系。從李登輝時期開始,為了強化“臺灣主體性”,執政者一直刻意淡化抗戰等與大陸相關的歷史。

  4日,馬英九親自向10位老兵代表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不少抗戰老兵老淚縱橫,91歲的徐明德感嘆道,“這個活動如果可以提早20年舉行就好了,抗戰勝利50周年時最適合,當初我的同期同學60人,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

  抗戰勝利50周年,正是1995年李登輝執政時期。如此重要的紀念節點,李登輝當時不僅沒有出席任何活動,還刻意淡化所有紀念活動。他甚至還公開為日本侵略罪行開脫,學某些日本團體用“終戰”一詞代替“日本戰敗”、“臺灣光復”。

  而陳水扁上臺后,則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他不僅在臺北市長任上將臺北市的“臺灣光復節”改為“終戰紀念日”。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時任“總統”陳水扁在“七七事變”紀念文章中,沒有出現任何“抗日”“對日抗戰”字眼。抗日名將吉星文之子吉民立當時怒批,當局辦紀念活動的心態,“就像關起門來偷偷摸摸辦喜事”,當年的“抗戰精神”已蕩然無存。

  經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刻意操弄,臺灣的抗戰紀念已經變成歷史文化、“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斗爭工具,心態越來越糾結,氛圍越來越詭異。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