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后海灣畔黃昏村落謀發展

2015-07-0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擁有日落美景的元朗白泥,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是新界畜牧業及蔬菜業的重要供應地,但自70年代中不敵外來競爭沒落後,數十年來沒有任何發展。下白泥村村代表鄭偉君表示,人口老化是這地的標籤,村內最年輕的居民亦已34歲,為挽救家園,必須發展為旅遊村,包括活化荒廢的教堂及小學、推廣孫中山革命之地白泥碉堡、重拾漁農業,而最重要是希望當局改善交通,令市民欣賞這個后海灣畔美麗村落之際,不會怨聲載道。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首須擴闊深灣路雙線行車 

  入下白泥,要由元朗乘專線小巴33,車程約半小時。由流浮山至下白泥的深灣路及稔灣路,是單程路,因此小巴要留神讓避對頭車,間或出現緊急煞車,頗為危險。平日乘客除了村民外,遊人較少,但到了周末,前往鴨仔坑泥灘及靠近海堤路段一帶看日落的市民數以百計,結果出現以下情況:車輛違泊嚴重,塞車幾小時才出到元朗是閒事,專線小巴則常客滿,不少遊客乾等一個多小時仍未能離開,被迫徒步近句鐘往流浮山。

  下白泥村村代表鄭偉君指出,交通配套差是區內發展的致命傷。他說,運輸署曾就小巴載客量做過統計,但只計周一至周五,沒有留意周六及周日,但這兩天人卻特別多,現時已作出改善,加強輔助線NR941(從前是鄉村車)的載客班次,在繁忙時間會有9架小巴服務。至於道路阻塞問題,希望當局設多些避車處,而最重要是擴闊單程路,「我們條村被堆填區包圍,空氣一向唔好,政府擴闊路好應該」,而要求擴闊的路段是深灣路,擴至7.5米,可雙線行車,稔灣路那一段,由於路較斜則不適宜擴闊。

  日落美景吸引遊人蜂擁至

  運輸署指靠近海堤的路段一旁為斜坡,而另一旁則緊貼海堤,因此沒有空間可作道路擴闊之用。為改善交通情況,已在稔灣路的相關路段加設雙黃線,以禁止車輛在路上停留,亦已向警方反映情況,要求警方對違例者加強執法。長遠而言,該署已建議有關部門在「新界西堆填區—通往道路研究(提升稔灣路與深灣路)—可行性研究」中,研究該兩條道路的改善方案。

  日落美景吸引遊人蜂擁而至,但村內卻一片寂靜,鄭偉君指目前下白泥村約有260戶,長住者約130人,主要為長者,村內最年輕的也34歲,年齡介乎10歲至33歲的村民,一個也沒有,近一兩年才有在外村民帶幾歲小孩回來玩,「大陸菜落,太平,度種菜無得生存,不變荒地都變晒貨櫃場,塞車又搞到返唔到工,又唔可以進修,後生,索性離開。」雪上加霜的,是該村距離新界西堆填區只有約200米,令居住環境較前差。然而他指下白泥村仍擁有豐厚的資源,有潛力成為自然生態旅遊村。

  荒廢教堂及小學可供運用

  這條在后海灣畔的村落,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后海灣景色,已荒廢的教堂及小學,正好可望到這片絕美景致。位於稔灣路的教堂屬於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生命堂,最少有五六十年歷史,曾作村校及教會用途,於70年代停用。鄭偉君記得,曾有村老人家指50年代時,教堂有派牛奶及食物,也做過幼稚園,但荒廢最少30年,十分殘破,「會同牧師傾,集資修葺好,交畀我管理,未來可做行婚禮場所。」教堂周邊亦可成大自然森林,例如足有80歲的白樺樹及台灣相思。元朗生命堂負責人楊牧師表示,6、7年前,曾想過將教堂及附近地方闢成農莊,後來不了了之,他歡迎任何關注教堂的使用建議。

  另一荒廢多年的小學「下白坭村公立學校」也是位於稔灣路,當年招收小一至小四學生,鄭偉君也曾就讀,90年代停辦,他希望將學校回復舊時模樣,未來可進行教育及環保活動。學校前方操場有一棵影樹,是昔年鄉村學校愛種的樹種,配襯后海灣景色相當不俗。

  法定古蹟「碉堡」復修在望

  而下白泥村近年最出名的景點除了日落外,要數近村口的碉堡。碉堡於2011年6月列為法定古蹟,但幾年來沒有進行復修,狀況逐漸崩壞,天花板出現混凝土剝落和鋼樑變形的情況,外牆部分青磚和窗楣均有破損。但料本年內將有新進展。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本報查詢表示,碉堡位於未批租的政府土地上,自2011年起,已積極聯絡碉堡的佔用人,建議由古蹟辦為碉堡進行復修及加固工程,惟佔用人一直沒有正面回應。鑑於碉堡的結構狀況日趨惡化,在公眾安全的考慮下,政府正積極探討盡快為碉堡進行復修及加固工程的方案,包括考慮收回碉堡以進行相關工程。

  鄭偉君表示,村中好多農地都荒廢,要將它們變「靚」,才可吸引遊客,因此逐步推行復耕計劃,種植不同類型植物,例如栽種成紅葉園、花生園、薯仔園、粟米園等;另下白泥環境適合養殖海魚,一名漁戶已在荒廢魚塘展開自己的事業(詳見N2版)。他期望這些計劃能逐一成事,令發展停頓近半世紀的下白泥漸現生機。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