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5

無人機泡沫:成大眾消費品還很遠

2015-07-13
来源:虎嗅网

  李智勇SZ

  股市動蕩時期的好處是潛在很多機會,壞處是當人的欲望高於潛在的機會,那就會催生泡沫。這種泡沫有兩個明顯的表現:一個表現是某些公司會被過高估值,另一個表現則是會出很多跑在時代前面的產品。如GoogleGlass這類,Pepper估計也是這樣,無人機在2C上則更可能是這樣。無人機這行業剛需是有的,但在2C方面顯然是被高估了。

  無人機不會成為大眾化消費電子產品

  雖然我們很難精確預計未來,但如果非要給可想見的產品按成為大眾化電子產品可能性高低排個次序的話,那手表先於Pepper這樣的機器人,機器人則先於無人機。

  為說清這問題,要先說下什么是大眾化電子消費產品。維基上其實沒這個詞,但我們可以嘗試去定義它。

  如果拿Pad類產品做參照,那這裏大眾化的門檻大概是每年全球銷售2億台。橫向對比一下會對這數量背後的含義感觸更深,PC年銷量最多的時候大概是3.6億台,而智能手機2014年全球大概是10億部。看這個數字立刻可以明白為什么移動互聯網比之前的PC互聯網關鍵。

  成為大眾化電子產品之所以非常關鍵,是因為它決定一個產業的體量。遊戲機銷量其實也不低,但最多支撐出任天堂這樣的公司,但對比微軟、Intel、Google、Facebook等就可以直觀感受到大眾化產品與非大眾化產品內涵價值的高低差異。

  是否是大眾化產品潛在有類似這樣的含義:如果是大眾化的,那就可以支撐出一種獨立的、規模龐大的產業系統;如果不是那可以有幾家不錯的玩家,但規模上可能就和任天堂差不多。

  這中間好像蘊含了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旦銷量超過某條線,事情的本質含義就變得不一樣了。

  有了這樣一種認知,再回到無人機,就可以發現要想預測這行業的未來首先要判斷的就是這是不是一種大眾化電子產品?

  對這問題答案其實是非常肯定的(不管從需求場景還是其他因素來看,都是這結果):在2C領域,無人機在可見未來不是大眾化消費電子產品,如果非要把各種面向未來的產品排個可能性高低的話,那就是這節開頭那次序。

  對未來的判斷有點像手藝活,我們其實很難說什么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可能性的大小在時間軸上的分布差別很大。100年後可能人都活在罐子裏,所以無人機就成為必備品,但這么猜測未來毫無價值,和堅信人能修煉成仙差不多。合乎某種必然性往往是判斷未來的前提。

  無人機的行業應用反倒是不用特別說,因為它本來就已經被很廣泛的應用著,比如地圖測繪、農業、建築等。但無人機有今天的人氣,顯然不是因為它的行業應用。

  此外,政府對無人機飛行還有一定的限制。如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要求商用無人機運營商持證飛行,而且要遵循一些飛行規則。日本日本政府則擬立法管控無人機,購買時需確認身份。其他大眾類消費電子產品沒有這般限制吧?

  數據源的價值

  要想徹底的分析無人機這行業的前景,那除了估計它能不能成為大眾化消費電子產品之外,還要估計它會不會產生某種衍生價值,而要想估計這種衍生價值,則需要對產品做點分類。

  對互聯網世界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視角進行分類。比如社交網絡、SaaS、機器智能等,每種分類背後都可以折射出一種分類系統。這其中有一種分類系統對分析無人機的價值比較有幫助,這種分類系統是:端、雲計算/機器智能、數據源。上一節說的是無人機在端上的價值,但要想全面看待這行業,也還要估計無人機在數據源上的角色。

  我們這世界的數據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但顯然還沒有徹底完成。人們在虛擬世界的足跡已經被記錄的比較清楚,比如消費記錄、聊天記錄、瀏覽記錄、甚至開房記錄已經存在在那裏了,只要有人能打破權限的邊界,那就可以比較充分的對一個人進行畫像。但終究還是會缺失和現實世界深度相關的部分,比如無人機企業經常展示的運動跟拍等。

  數據未來會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戰略級武器。比如高德、四維這樣的企業擁有數據,突然間它不提供給第三方了,那依賴於地圖的企業基本就掛定了,這和武器或者石油的性質確實有點相似。所以無人機可以普遍拍攝的數據無疑是有價值的。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無人機企業真的可以成為數據源的所有者嗎?

  這顯然也比較困難,時代的發展已經永久性的摧毀了某些可能性。比如說:開源模式的存在,導致在新領域裏微軟那種License模式已經很難行得通。與此類似技術和開源的發展也讓獨占某種數據源這種事請變的困難,至少2C市場是這樣的。

  所以說擁有終端的很難擁有數據最根本的原因是選擇權的擴寬和開放精神的發展。

  選擇權擴寬說的是無人機雖然看著很好玩,也有科技含量但從瞬間冒出幾百家企業來看這並不是壁壘很高的行當,這樣一來在行業應用上不太可能有企業願意選擇需要讓渡數據所有權的產品。這就導致在行業應用上無人機企業不可能擁有數據。

  開放精神的發展說的是總是有人願意用更開放的體系來贏得用戶,比如說:《免費》《長尾》作者創建的3DRobotics就徹底的擁抱開源。在這種前提下無人機企業幾乎不可能打造一個封閉的體系來獨占相關數據。直接講就是無人機雖然能采集各種數據但其實和數據所有權基本沒什么關聯。

  再結合下節要展開的摩爾定律,無人機企業的地位就會變得比較微妙。

  摩爾定律造成的急流險灘

  在所有和IT相關大企業裏轉型最大的很可能是IBM。在10幾年前,我們都知道IBM是個做PC的公司,現在的IBM則把大量的硬件相關的業務都剝離出去了。這裏面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摩爾定律。摩爾定律也許會造福人類,但確實會讓純硬件企業活的比較辛苦,你做的東西必須在特定的周期賣出去,否則就砸自己手裏了。

  一個顯然的結果是大市值的公司很少有硬件公司(留下來的基本是有高技術附加值的公司如Intel、思科、高通),這裏面比較另類的是蘋果,蘋果通過一體化打造了一種能相對比較好的對抗摩爾定律的方式,進而能自己控制產品的節奏。這過程中有多少是軟件的功勞、多少是工業設計的功勞其實是說不太清楚的。

  別的公司就不太行,國內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往往看重的是它是最關鍵的終端和入口,而不是想從硬件上賺錢。

  這點對無人機這行業的未來顯然有重要含義。

  如果無人機既不能成為關鍵入口,也不能成為擁有數據源的據點,那無人機企業很可能變的像一般的硬件企業,這就會與現在的火熱更加的不相匹配。

  無人機如果真的變成類似電腦的產品,那無人機企業最好的發展結果也就是成為無人機行業的聯想,同時由於市場本身的體量原因其規模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聯想的層次。

  未來端、雲/機器智能、源的格局演化裏,更可能勝出的是雲/機器智能,因為端、源有可能都會分化的非常厲害,而不會產生巨頭。

  現在的各種產品裏電商是偏向於雲的,工具類App是偏向於端的,而IM則是兩邊差不多重要,但如果終端不斷分化,而雲端不斷集中,到時候無人機的企業的江湖地位很可能會變的和幼兒持重金過市差不多,到這種情形下它差不多就變成另一種地圖企業了,很難自己活下去,而需要有人領養。

  真到那這種形勢下,它就不會再是一個比較獨立的領域了。而無人機這行業的明顯出路則是學互聯網企業,在手機上衍生出其他價值。其他的選項,如拉開技術差距、打造蘋果那種一體化體驗,相對而言好像都更難一些。

  小結

  端上的產品確實正在分化,但做終端類產品的公司如果拉不開技術差距、又沒法打造蘋果那類一體化的體驗,又沒有像互聯網企業那樣衍生出二次價值,長線來看其實是不太樂觀的。摩爾定律和激烈的競爭會導致每個領域都會上演PC、硬盤、電視那種激烈競爭的場景,這是新硬件公司必須注意的事情。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