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原地帶,鄭州一處廠房內,橘色的六軸機器人正在精准抓取各式各樣的零部件,一切井然有序;地處華南的東莞,一家公司計劃投入1000個機械手,開建“無人工廠”。在美國緬因州,一位消防隊長使用產自中國深圳的無人機,為困在河中石頭上的一名男孩提供救生衣;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輛輛技術先進的中國造列車在核心城區與周邊衛星城之間穿梭,每天運送乘客約34萬人次。
這些故事在上世紀90年代還令人難以想象——當IBM公司研發的智能機器人“深藍”戰勝當時等級分排名世界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裏·卡斯帕羅夫時,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占比還不到3%,如今這一數字已接近25%,穩居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位置。
不過,在李克強總理看來,“中國制造”雖然在過去創造了暢銷全球的輝煌,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作為未來10年“中國制造”主攻方向。
2015年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李克強強調,中國還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絲毫不能忽視。
如果檢索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的曆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會發現這一行動計劃有著清晰的脈絡——迄今為止召開的10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至少有11次議題與提升“中國制造”直接相關。
這是李克強總理最關切的議題之一。“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再依靠廉價勞動力推動已經難以為繼。但在裝備制造行業,我們還有巨大的發展提升空間。”在今年6月17日的常務會議上總理說,“如果中國制造重點從消費品轉向中國裝備,就能切實推動中國經濟大大升級,進而邁向中高端。”
讓中國制造“十年磨一劍”,十年上一個新台階
經曆了近3年時間制定而成的《中國制造2025》,被視為“用三個10年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第一個10年路線圖。
今年5月19日國務院公布這份綱領性文件時,分析人士立刻注意到,其中內容都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直接討論過。譬如加大金融對制造企業“走出去”的支持;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中國制造輸送人才;決定推進第三方物流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推進快遞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
2015年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總理針對“中國制造2025”行動規劃指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方方面面全寫上。那就沒重點了。”
他進而闡釋,做方案不能“大而全、喊口號”,而要明確方向、細化標准、突出重點,要把工作做細做實。總理對規劃中列出的“綠皮書目錄制度”表示欣賞,認為這份目錄明確了中國制造重點領域今後的升級方向、標准和重點,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給予傾斜。
李克強最後說:“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要在某些領域能完成突破,就能為未來打一個很好的基礎,讓中國制造‘十年磨一劍’,十年上一個新台階!”
“中國制造2025”及時出台恰逢其時
2014年10月訪問德國時,李克強總理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贈送了一個“神秘禮物”:一把由3名中國學生用德國機床制作的“魯班鎖”。
魯班被公認為中國工匠鼻祖,而“德國制造”則是現代制造業的標杆。有評論這樣解讀總理向默克爾贈送“魯班鎖”的深意:1000多年的故事和100多年的故事這樣相遇,全球最大制造國與最精良制造國之間的合作令人期待。
事實上,當人們提及“中國制造2025”時,往往會以德國的“工業4.0”作比較。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並很快上升為德國的國家戰略,旨在支持工業領域內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制造業優勢,幾乎是所有工業強國的選擇。為此,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先進制造業夥伴計劃”;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拋出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新工業法國”。
在眾多工業強國紛紛出台各種工業升級計劃之時,“中國制造2025”及時出台恰逢其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價說,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到了一定時候,中國這一制造業大國就會因後勁不足而將“接力棒”交給其他國家,但如今中國不僅沒有松手,反而把棒捏得更緊了。
梳理新一屆政府組成以來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互聯網+”與中國裝備“走出去”被視為李克強為“中國制造2025”找到的兩個加速器。他反複強調,要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
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推進“中國‘智’造”
李克強總理曾在去年一次國務院常務會上提及一個故事:10多年前他到歐洲考察,在一家企業參觀時,一位技術工人澆灌出來的金屬棒,“一個氣泡都沒有,機器都沒他做得好!”當時那家企業負責人介紹說,這位工人的年薪超過20萬歐元,“比負責人的工資都要高”。
“我們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高級技工。”李克強說。當天常務會的議題之一是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提高中國制造和中國裝備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在為“中國制造”繪制行進路線圖時,李克強一直突出強調“人才”和“創新”的作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推進中國‘智’造。”他在2015年6月17日的常務會議上指出,“‘集眾智者成大事’,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億萬人層出不窮的新鮮點子,激發市場活力,真正推進中國制造的智能轉型。”
有評論稱,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需要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就是“中國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