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廣東省博跨年外展《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黃金時代繪畫展》現場
《白銀圣境——墨西哥,歷史與未來》展出的圣體龕
《白銀圣境——墨西哥,歷史與未來》展出的大公雞
喜歡逛博物館的人會發現,今年廣東省博的展覽可謂目不暇接:剛為巴山蜀水的“天府匠心”贊嘆不已,又將來到“良渚古國”探尋消逝的遠古文明。足不出戶,南方觀眾盡賞北方考古成果,已日漸平常;足不出境,英、法、意大利、希臘等歐洲文物大國的展品,皆來到中國各大博物館巡游,這些國內外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在“想方設法”一飽觀眾眼福的背后又凝聚著怎樣的策展用心?當引進國外展覽成為潮流時,國內的展覽和文化輸出狀況又如何?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麗琴
國內館際交流
藏品交流是觀眾福利 館際合作需不斷磨合
博物館之間通力合作,舉辦學術水準高、內容豐富的展覽在全國巡展,對于觀眾來說可謂是大好福利。像“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聯展”,就將各地珍貴文物薈萃。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云接受采訪時說,博物館除了展示自己館藏的精品,傳承和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建立文化交流的平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一直致力于文物、文化的交流。我們做過帝王系列的展覽,曾引進過‘朱元璋皇子王孫奇珍異寶展’以及今年的‘成吉思汗八百年——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做原創展覽難度很大,要跟合作的博物館不斷磨合,比如策劃寧夏西夏王的展覽時,我們追求原創,要從文物中找很多的切入點,但對方會要求我們按他們的意圖來陳列。”
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副主任、歷史學博士吳昌穩也向記者介紹說:“省際博物館交流的許多展覽雖然在全國不少地方展出,但所巡展的博物館會結合自己的館藏做一些增加以及形式設計上的改造,但通常改動不大。”他印象深刻的是省博2010年舉辦的“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60年成果展”,“展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的428件/套文物,件件都是重器,到我們館是國內第二站,我們進行了重新設計。”吳昌穩說。
交流展覽關系文物安全 復制品替代亦情有可原
在吳昌穩看來,近年來國內博物館之間合作交流頻繁、深入的原因有三:
一、觀眾的需求,推動博物館進行結構優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后,觀眾增多,要求提高,國家經費的支持力度增加,選取統一的課題、聚合多家博物館的文物、人才和科研成果聯合辦展成為趨勢,其展覽的效果也有目共睹。畢竟每一家博物館的藏品有限,比如廣東這邊缺少高古時期的考古成果、大型墓葬的出土文物,所以會側重引進與本地文化差異大的展覽,如引進中原地區重要的考古發現。廣東省博曾引進江西博物館一個關于明代藩王墓出土玉器展和反映東北漁獵生活的“林海雪原 漁獵古風——黑龍江魚皮、獸皮、樺樹皮歷史文化展”等,通過強烈的對比,凸顯地域文化。而南方明清工藝和外銷藝術品的展覽在北方比較受歡迎,因此廣東省博輸出這類展覽比較多;
二、新建的博物館體量大,臨時展廳多,促使博物館充分利用展覽空間。交流展覽既可以提高文物利用率、豐富博物館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增加博物館人員之間的交流;
三、國家文物局對博物館影響力的考察中,輸出展覽是重要考察項目之一。
在合作形式上,則以交換展覽、單獨引進、聯合策展以及租借等為主。但不管以何種形式,都以文物安全為第一,這也解釋了不少觀眾對于“展覽中國寶級展品為何見不到真跡,只是復制品”的疑問。吳昌穩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鎮館之寶、頂級文物隨展的情況不多,因為會產生風險,基本以復制品替代。‘晉國霸業’來廣東省博時,其代表性文物‘鳥尊’就是復制品。但展覽中還是需要有亮點的東西,其他一級文物都會有。”
因為關系到文物安全,在展覽中,文物的運輸和保險費用占展覽費用的大部分,“保價約為千分之三,文物的估價由館里專業人員和文物鑒定機構負責,參考市場價格,但會低于市場價,不然保費可能會過高。”
引進外展與輸出
與國外博物館的交流日漸增多
國內館際交流如火如荼,而與國外博物館的交流也不遜色,日漸增多:在國家館層面,中國國家博物館近年來3個月就換一次外展,去年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亮相、羅丹雕塑展、羅馬與巴洛克藝術等重磅展覽扎堆;而廣東引進的外展也不少,吳凌云告訴記者:“域外文明也是博物館平臺交流的重要部分,南越王博物館先后做過瑪雅文明、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等展覽,參觀外展能了解到世界文明的精華所在。”廣東省博國際展覽業務協調人、英國策展專業碩士劉莉也向記者回顧了2010年以來省博新館開館后引進的大型外展:“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黃金時代繪畫展”、“曙光時代——意大利的伊特魯里亞文明展”、“法國The Deep深海奇珍——深海生物特展”,“最早的美洲人——北美原住民藝術展”,今年則有“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古代文物與藝術展”以及“白銀圣境——墨西哥歷史與未來”。“每個展覽很有特色,同時能看到我們在舉辦外展上從理念到操作的逐漸成熟。比如為了做‘重返巴洛克’的繪畫展,我們舉辦了十幾場講座,從音樂、建筑、服飾各方面切入,觀眾不僅能欣賞到油畫原作,還能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些畫作的內容和藝術影響力,這種偏重于整體公共教育的做法體現出博物館與美術館辦展理念的不同。”劉莉說。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現在國外大博物館競相來國內舉辦展覽,過去在國際交流展覽中我們缺少文化自信,往往是對方給展品目錄,我們照單全收,沒有話語權,現在則有底氣去和對方談展覽作品和經費的問題了。”
合作策展是未來應爭取的方式
劉莉認為,引進外展不是照單全收,而是要扎實地研究內容,努力用策展人的理念運作,并結合本地觀眾的興趣,做到“接地氣”。她以省博展出的“白銀圣境”為例, “在展覽中我們加入了省博館藏的40余枚墨西哥銀幣,這些銀幣見證了中國與墨西哥跨海貿易往來的歷史,墨西哥的專家看到這些銀幣時感動不已。所以和對方一起策展,將是我們以后做外展的方向。”
劉莉介紹,外展合作的類型分三類:一、館與館之間直接聯系,可以合作策展,也可以組織專家挑展品,這種合作盡管因種種客觀因素達成不易,但卻是未來應爭取的方式,“我們不僅要談引進,還要談輸出”;二、由文化機構中介推薦展覽項目,國內大部分外展的巡展都屬于此類,“好處是公司統籌、商業操作靈活性大,在宣傳等方面可以突破博物館的限制”;還有一種是由外國領事館推薦,有輸出國的國家文化項目,也有規模偏中小型的藝術展、畫展。
而在文物運輸、安全和保險方面,引進外展面臨更復雜的細節問題,需要更多經費,“精品展覽必須通過國內多館聯合引進使成本下降。當然,其他國家也需要文化的宣傳,像早年的新西蘭、澳大利亞推薦一些展覽到國內來,費用就很少。文物也是一種外交,當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在美國展出時的轟動,在當地人腦海里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象。”吳凌云說。
參觀收費
為保證展覽質量?
外展紛沓而來,引進的標準是什么?劉莉笑說“廣東的觀眾群體里擁有豐富海外觀展經驗的不在少數,眼界很寬,回來看本地的博物館展覽,自然就會有對比。作為策展人,肩負給廣東觀眾看什么的責任,這很有壓力。因此引進的標準,學術性是第一位,緊隨著的是觀賞性和趣味性,對觀眾是否具有吸引力,最后是操作性——博物館當下的條件是否可行。省博近幾年做外展計劃時都會做調查,讓觀眾投票,我們再以此做參考。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時間點是,我們要盡可能將特展放在暑期、節假日,給更多觀眾參觀、欣賞好展覽的機會,如果這個檔期協調不下來,可能會影響我們是否引進的決定。”
有觀眾疑惑,有些特展或外展參觀收費,是不是有違公辦博物館的非營利性?劉莉說,“外展收費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我們旨在為觀眾提供一個更優質的參觀環境和更好的服務,像‘深海奇珍’、‘高棉的微笑’,欣賞這類展覽往往需要安靜、安全的環境,大量人流涌入,不利于秩序管理,會給觀眾的參觀質量帶來影響。”
引進外展如此之多,那么中國展覽輸出的情況又如何呢?幾位業內專家在采訪中紛紛表示,目前我國走出去的展覽還不夠多,一則因為歐洲等國家經濟下行,最近國際上不敢引進中國的展覽和重量級的展品;二是國內博物館在策展理念、公共教育等方面和國際著名博物館還有差距,在對等交流方面我們需要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