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抗戰劇如何傳遞青春正能量?

2015-09-11
来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9月10日專電(記者 許曉青 周文其)告別“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雷劇”現象後,今年9月起一批抗戰題材電視劇“新面孔”在各電視台熱播,其中不乏傳遞熱血青春正能量的好故事,獲得高收視和網友點贊。

        抗戰劇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嗎?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戰劇?近日,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主辦的“上海影視四季沙龍”就抗戰劇創作舉行研討,電視劇《亮劍》策劃人李洋,知名編劇束煥和王麗萍等就抗戰劇創作新趨勢展開研討。專家認為,盡管創作力量顯現年輕化趨勢,但“藝術與真實並重”的使命不可違,未來抗戰劇的新一輪創作依然任重道遠。

        一波抗戰劇“新面孔”獲點贊

       抗戰題材一直是我國影視創作的重要領域之一,近年來抗戰劇制作數量逐步攀升。今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2015年1月到6月全國《國產電視劇发行許可證》目錄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劇发行共159部,其中近代革命題材約佔发行數量的20%。

        進入9月,一批抗戰題材新劇贏得高收視和好口碑。目前,反映八路軍抗戰曆程的《黃河在咆哮》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湖南衛視熱播的抗日題材諜戰劇《偽裝者》,在網絡播放量突破3億次,被認為是“抗戰劇奏響青春主旋律”的一次新探索。此外《鐵在燒》《畢業歌》《臥底》等多部抗戰劇從小人物入手展現大曆史,也取得了較好口碑。這些影視作品共同形成了時下抗戰題材熱播的新現象。

        面對創作“年輕化” 藝術與真實更要並重

        在最近的抗戰劇“播出熱”中,專家指出“年輕化”已成為抗戰劇整體制作的新趨勢,“80後”演員普遍成為抗戰劇主角,“90後”甚至200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成為收視主力,與此同時撰寫抗戰劇劇本的編劇也開始向“80後”拓展,被認為有“低齡化”趨勢。

        “影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提煉。”曾創作《民兵葛二蛋》的編劇束煥認為,目前抗戰劇創作班底年輕化,使如何把握此類創作的“藝術與真實並重”仍舊有點難,但越難越不能放棄,越是要堅守“真實的底線”。

        他分析:“有的作品,把抗戰當作沖關的打仗遊戲,然後糅雜各種元素。這就沒了真實的生活基礎。”

        針對一些抗戰老兵及後代渴望把回憶錄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的強烈呼聲,束煥認為,影視界應當做到“在好看的基礎上盡量真實”。

        策劃並制作《亮劍》等作品的軍旅藝術家李洋進一步分析:“做電視劇、電影比作畫冊、紀錄片更复雜,許多觀眾對曆史細節的堅守是十分較勁的,影視創作更是要在堅守和想象、真實和虛構中間找到平衡。”

        不輕易而為 對曆史要存敬畏之心

        “上海影視四季沙龍”发起人、編劇王麗萍提出,無論創作班底和受眾本身如何年輕,抗戰劇的創作都不應隨性而為、輕易而為,而是要對曆史有敬畏之心。

        她說:“我的父親也參加過抗日戰爭,他去世時留下了一些日記給我。父親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他和他的許多戰友都寫過回憶錄,他們的回憶是真誠的。我們今天的創作,更要對得起前輩的真誠。”

        王麗萍還提出,抗戰劇走到今天,應該讓觀眾、特別是讓年輕的觀眾通過這類劇作牢記曆史、珍愛和平。“而究竟以什麼樣的角度既還原事實,同時又讓今天的觀眾看了振奮,對于我們這些編劇、策劃人而言,仍是一個很大課題。”

        李洋則認為:“敬畏曆史也是一個嚴肅的文化傳承過程。從早年的‘40後’和‘50後’創作軍旅題材,到現在的‘80後’寫抗戰劇,從心態上不刻意去追求作品之間差異化,才能保證創作的品質,更忠于史實。”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