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參加書博會。
為期三天的第二十五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昨天在太原落幕,上千家出版發行單位帶來25萬種圖書,其中新書15萬餘種,近200場讀書活動引來當地讀者的熱情參與。
在這場圖書盛會上,從不少細節中都能感覺到出版界的新動向:應對互聯網+時代,出版社急欲將失去的讀者“搶”回來,求新求變求突破之舉更深入。
出版社展示的圖書少了
和以往全國書博會注重靠圖書品種撐門面不同,很多出版社在本屆書博會上展示的圖書變少了。
江蘇人民出版社展區陳列有200個圖書品種。社長助理胡德林說,要是往屆,出版社展示的品種至少在500個左右,今年少了一半多。老牌大社商務印書館帶來的圖書品種也在大大減少。商務印書館大區營銷經理王凱說,此次只選了年度精品圖書,共帶來520個品種,“商務印書館有大量的經典暢銷工具書,但此次展示的僅有《現代漢語詞典》等少量幾種工具書。”
談及這種變化時,胡德林說,全國書博會的訂貨功能其實已經消失了,現在以展示和交流為主,所以出版社的新書和強勢產品會更受重視,“出版社越來越會算賬,如果帶大量圖書來參展,經過一番折騰的圖書往往品相就不好了,多數都會報廢。”
展示的圖書品種見少,強勢品種自然獲得更多關注。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展示品種不多,但每一本都是新近推出的主打書——《謝覺哉家書》《八道灣十一號》《西行三萬裏》《恰如其分的尊嚴》等。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表現搶眼,其中《拉貝日記》出版兩個月已加印,而《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自今年5月出版以來,也加印了兩次。
浙江人民出版社更是把黃金位置給了胡鞍鋼和鄭永年兩位作者的新書,他們是出版社在時政圖書領域最重要的作者。副社長虞文軍說,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新作《超級中國》剛推出就售出2萬冊,《“十三五”大戰略》銷售達1.5萬冊。而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的《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保衛社會》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銷售成績。“如今無論是地面店,還是網上書店上架率都有限,而出版社規模在擴張,如果沒有重點強勢產品,圖書連上架的機會都沒有。”虞文軍說。
中華書局副總經理宋志軍對此總結道,“隨著新書增速的下降,出版社更注重單品效益,而且推廣力度加大,單品收益比過去有了很大提升。”
低質公版書不敢擺出來
《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老人與海》《簡愛》……過去在一些大型圖書展會中,總會見到這些老面孔。不少書甚至談不上有什么設計,唯一優勢就是價格便宜。但在本屆書博會上,這類書都沒敢擺出來。
“那些質低價廉的公版書,如今沒有什么競爭優勢了。”宋志軍透露,如今網上書店等渠道商不少都進入到上遊生產,它們大都從門檻低的公版圖書出版切入。不僅如此,網上書店、地面店對公版書都有限制,往往會考量這類書的突破點、亮點、特色分別是什么,才會進書。“這對出版社來說,並不是一個什么太好的信號,但倒逼出版社要下更多工夫策劃。如果不做創新,不出特色,靠公版書隨便就獲利這條路很難走通了。”宋志軍說。
事實上,敢出現在書博會上的公版書,大部分都做得很講究。譯林出版社資深編輯陸志宙說,“公版書太多了,我們不會隨便亂出,而是選擇對中國當代有借鑒作用、有關照性,對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和價值觀形成有幫助的圖書。”她說,這類經典、雋永的圖書不是只存一時,而是要代代傳。
陸志宙還透露了譯林社的出書秘密,“其實譯本非常重要,不少書盡管是公版經典,但因為采用的是老舊譯本,已不太適合現代人閱讀。”她談到,《論幸福生活》《理想國》《物種起源》《常識》《聯邦論》《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等在一些出版社也曾出版過,但她認為,譯林出版社在推這類書的時候,注重貼近現今讀者的閱讀,一些內容艱深的概念,經過多年辯論、考證,通過新譯本進行了調整。“還有譯者的選擇也至為重要,《聯邦論》《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都由翻譯家尹宣翻譯,他完全是拿生命來翻譯。不幸的是,這兩本書翻譯完,他就去世了。”
盡管書博會少有低質公版書,但並不意味著它們的消失。有業內人士就提醒說,由於一些低質圖書讓利很大,在一些書店還是會看到,讀者因此要慎重挑選,選品牌大社算是一個保險的辦法。
口袋書想和手機競爭
大開本、豪華包裝圖書過去總會是書博會上的一道特別景觀,但在這次展會上,小開本口袋書、包裝質樸的圖書反而最惹人關注。
“玩手機累了,看會兒書吧!”這是中華書局推出的“中華經典指掌文庫”主打宣傳語。這套書裝幀別致,用紙講究,《詩經》《孫子兵法》《西廂記》《了凡四訓》《壇經》等30餘本小書看起來賞心悅目。據中華書局基礎圖書分社社長王軍介紹,文庫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希望給廣大讀者提供淺顯易讀的文本,二是指書之形制,即一指可翻、一掌可握的書。而王軍將這次口袋書出版的行為描述為“反潮流但時髦”的事。
中南出版集團展區離中華書局展區不遠,這家集團也大規模推出口袋本。湖南文藝出版社、嶽麓書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采取了整體行動,一起推出“周讀書系”,首批50本圖書新鮮露面。這些圖書以“周讀”為時間節點,收入了包括古今中外政治、哲學、文學、文化等領域的作品,該書系不分系列、不分門類、不分地域,遵循“必讀 想讀 好讀”的原則遴選作品,農民詩人餘秀華的《搖搖晃晃的人間》也出現在首批作品中。
“大眾網絡閱讀日益呈現出碎片化和淺層次的特點,網絡碎片化閱讀雖然便捷,但泥沙俱下,紙質經典閱讀有書香、有質感,但不方便攜帶。”中南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張清華說,這套叢書在大量考察了互聯網用戶的體驗後,確立了版本設計的“輕、便”原則,厚書可以拆薄,而拆分後的小冊子均為32開,每本則為5萬至8萬字,而且每本書紙張厚薄、重量都經過嚴格挑選把控,以保證書有“輕”的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