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寧公司重新步入新一輪發展的元年,重啟“一切皆有可能”品牌口號標志著李寧公司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的戰略轉變。
文 | 孫冰
2015年8月8日,在成立25周年紀念日這一天,李寧(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稱李寧公司)宣布重啟“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口號,而放棄了已經使用5年、曾耗費巨資推出的口號——“讓改變發生”。與此同時,李寧公司還宣布公司的戰略方向將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轉變。
無論是否購買李寧公司的產品,很多中國人都對于李寧品牌還是有著獨特的情感和記憶。品牌口號的回歸和“互聯網+”轉型對于李寧意味著什么?“重新出發”的李寧發生了哪些改變?
最壞時刻已經過去?
新戰略宣布5天之后,8月13日,李寧公司發布了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中期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李寧公司收入同比上升16%至36.41億元;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大幅收窄近95%至2941萬元,而去年同期虧損高達5.86億元。李寧品牌創立人兼集團執行主席、代理行政總裁李寧先生在業績發布后表示,有信心2015年全年業績回到盈利軌道。
借助奧運會的東風,2010年,李寧公司的年銷售額距離100億人民幣僅一步之遙。如日中天的李寧公司發布了新的商標(Logo)、品牌口號(slogan)和全新的“品牌重塑計劃”,目標是使得李寧品牌實現年輕化和國際化,并向中高端進發。
但是,從2011年開始,內外部多重因素交雜在一起,導致李寧公司開始出現大量的產品積壓,裁員、關店、虧損。李寧公司結束了高速增長,并陷入了發展下行的泥淖,不僅沒能如愿景那樣成為可以匹敵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巨頭的、來自中國的世界級運動品牌,連國內老大的位置都拱手讓了出去。
截至2014年,李寧公司已經連續3年虧損,累計虧損額高達31億元。如今,李寧公司終于有了“好消息”。
實際上,不僅是李寧,先后發布了半年報的另外幾家國內主要運動品牌,包括安踏、361度、匹克等國內一線品牌,收入均呈上升趨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得益于消費者運動需求增加、國家政策推動及冬奧會、籃球世界杯申辦成功的利好,國內運動品市場復蘇態勢比較樂觀,跑步、騎車等運動的興起,也將進一步刺激市場的回暖。各家運動品牌能否抓住這個機遇,在此一搏?
“互聯網+”之下一切皆有可能?
“2015年李寧公司重新步入新一輪發展的元年,迎來品牌新生,重啟‘一切皆有可能’品牌口號標志著李寧公司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的戰略轉變。”李寧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負責人表示,基于新戰略,李寧公司將在產品、渠道、O2O模式、跨界合作、消費者互動方式上以及數字化生意平臺的構建上發力,打造一個數字化的生意平臺。
實際上,今年以來,在宣布轉型“互聯網+”之前,李寧就曾經在多個場合談及自己對“互聯網+”、大數據的理解,特別是李寧公司與互聯網結合的可能性。
“整個行業必須突破同質化瓶頸,對此,我們找到了方向,這就是‘互聯網+’,它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不是被顛覆,而是全新升級。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市場變化很快,商品的生產、交易形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著巨大改變。‘互聯網+’概念的實質是資源的配置、供需關系、供給效率等的重構。”李寧說。
今年7月,李寧公司攜手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在京正式發布兩款智能跑鞋。這兩款跑鞋都在鞋底加入芯片,將數據上傳到手環或智能手機,用戶可以獲得“專業指導”和“量體裁衣”的服務,對于李寧公司來說,則可以收集跑者數據,將用戶體驗后提供的數據準確分析及時反饋給研發團隊,這樣可以極大地提升產品研發的針對性。
李寧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還表示,除了產品方面的探索,在渠道方面,李寧公司也正在順應電子商務渠道興起帶來的市場新機遇,把電商融入公司的核心業務,大膽構造新的產品、新的渠道以及運營的新方式,在現有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基于互聯網效率、信息化效率的新的“數字化”經營方式,并在這個經營方式里去創造出新的李寧體驗。
互聯網能否“救贖”
有著多年傳統企業“互聯網+”改造經驗的易觀國際[微博]集團董事長兼CEO于揚說:“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一般會經歷4個階段: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在互聯網上進行更高效、更精準廣告宣傳;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比如電商將零售渠道從線下移到線上;三是產品的互聯網化,比如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智能家居等;四則是當下正在進行的運營的互聯網化,使得企業全面轉向數字化和網絡化。”
對于李寧公司來說,在前3個層次上,都已經開始看到成果,而最高層次上的“運營互聯網化”則尚待努力,而這也是最能解決李寧目前面臨最大問題的一環,這其實也幾乎是所有運動品牌、甚至所有傳統服裝品牌的最大痛點。
實際上,李寧公司在奧運之后遭遇的尷尬有自身的原因,但是并不是行業個案,連耐克和阿迪達斯也過高估計了“奧運需求”而導致庫存如滾雪球般難以承受。大多數運動品牌,也包括服裝零售商的產品周期為6~9個月甚至更長。根據李寧公司上半年財報,其存貨周轉期為6.9個月,目標為改善至6個月。
在如此長的產品周期下,公司都不得不去預測幾個月后會流行什么、銷售量會有多大,但這個誤差是極大的,而且一旦滯銷就只能打折清貨,而這樣又會傷害到品牌形象,導致新品更難銷售,于是庫存壓力再一次加大,形成惡性循環。
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逃離這個怪圈已有先例,比如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非常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ZARA憑借互聯網讓企業的運轉“快”起來,從設計到上架僅用12天,盡量不補貨,款多量少,稀缺營銷,不貪求在某一單款上的銷量,終端銷售信息的及時反饋。“快”讓企業大大提高了市場應變能力,有效降低企業的資金占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庫存壓力。
互聯網能否讓李寧也“快”起來,在“互聯網+”之下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希望“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