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展覽業要在八個方面有嚴謹的態度和科學方法

2015-10-08
来源:中國經濟網

   沙克仲:展覽業要在貿易成交額等八個方面有嚴謹的態度和科學方法

 
  國務院日前同意建立由商務部牽頭的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和深入推進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可以中國展覽業總體發展向好,但在多部門協調管理的形勢下,更要提倡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日前,北京圣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沙克仲在做客由中國經濟網·會展中國和會展人微廣播共同打造的新聞網站和行業微社群并擊直播的大型互動欄目——會展濤客(Expo Talk)時,對目前中國會展業存在的八個“理論”進行了深度剖析,認為要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方法來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問題一:辦展會就像“飛機撒錢”和會展1:9的拉動效應
 
  “如果在一個城市舉辦一次會展活動,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的上空撒錢”。 對這種所謂會展1:9的拉動效應,沙克仲指出,據他了解,1:9的提法來源于德國慕尼黑。早年慕尼黑在計劃新建展覽中心的時候曾委托咨詢機構進行相關調研并出具調研報告,提出會展經濟對相關行業的拉動系數在1:7-10之間。根據慕尼黑的展覽具體情況,這個系數被認為是1:9。1應該代表展覽業本身的產值,9是展覽業引致的經濟效益。會展經濟對城市經濟具有拉動作用,毫無疑問,但這個比不應該被簡單地拿出來使用。1:9是綜合本地區展會所屬行業、展會的規模、國際化程度等多種因素之后得出的,如果這些變量變了,結果也就變了。因此,國內一些地區套用1:9來談會展經濟的作用是不夠科學、嚴謹的。對于一些區域性很強的B2C消費展(consumer show),拉動系數根本不可能達到1:9,有可能是1:3或者1:4,具體數字需要通過對展會的具體情況進行測算。
 
  沙克仲認為“1:9”之所以被廣泛運用,主要是它比較直觀地反映出會展經濟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作為展覽業的從業者,強調會展業的積極作用是責無旁貸的。展覽相對發達的國家不管是美國還是德國,也都強調會展業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只是各有自己的方法。美國人多強調out-of-cities money (dollar);德國人則總結出拉動系數。關鍵是我們在引用時要學習他們得出結論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直接引用1:9顯得不夠科學,技術含量也低。對于推廣會展經濟,除了提倡通過調研,拿出數據作為依據進行論述之外,建議以后從發展服務業、綠色產業的角度闡述會展經濟的好處,還可以強調會展對地區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問題二:公布展覽會的貿易成交額
 
  沙克仲認為,在評估展覽成果時,有些政府部門很喜歡展覽會貿易成交額這個數字,并成為媒全報道成會成果的重點。但統計展覽會的貿易成交額是沒有意義的。一是因為展會上的貿易行為具有復雜性,買賣雙方通常不會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夠達成交易。在很多情況下,雙方通過展會平臺建立聯系之后,需要很多的細節工作需要完成才可能最終達成交易。統計展覽會貿易成交額是建立在買賣雙方在很短時間內即可實施交易這一推斷的基礎上,缺乏貿易常識。二是許多企業對公布自己的成交金額缺乏動力,成交額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商業秘密,很多企業不愿意讓外界知道。三是大型展覽會上千家的企業參展,統計工作在技術上很難準確實施。
 
  “出于以上原因,如果非要企業公布成交額,很多參展企業只能進行估算,甚至報一個假的,所以這種數字是沒意義的。”
 
  問題三:如何健全會展業管理體制、深化會展業管理體制改革
 
  沙克仲認為展覽業的宏觀管理是個偽命題,展覽業需要宏觀管理嗎?發達國家沒有所謂展覽業的管理體制,并不妨礙其展覽業的健康發展。如果管理都沒有必要,更不要說管理的體制改革。
 
  管理體制到底是指什么?估計審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審批本來就沒有必要,即使如此,審批體制改來改去,無非也只是改變了審批的主體。 作為辦展的人雖然不喜歡審批,但這些年下來也是習慣了。口喊“健全會展業管理體制、深化會展業管理體制改革”的人通常正是那些制定管理規則的人自己,很少有展覽企業提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推測一下原因:第一是講話時沒話找話,談體制改革是個時髦的事兒;第二是爭取部門利益;第三是自己對自己制定的規則不滿意。
 
  問題四:會展業還是朝陽產業、新興產業?
 
  會展業是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嗎?沙克仲表示,20年前也許是,但是現在不是了,會展業應該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傳統行業。
 
  借用一下著名投資人王功權對互聯網行業的分析角度:“會展業正在趨于資本密集,20年前辦展投入很小,現在越來越大,所謂的“一虧二平三微贏”、“前三屆虧損”都是這個問題的寫照”。
 
  沙克仲認為,會展業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成熟。從主辦、場館、服務商的角度來看,上下游分工協作十分清晰明確。所以說會展業早就是正常的就業領域。從會展教育近些年的發展也可以看出,社會對會展業的認可,對在會展業就業習以為常。
 
  “會展業創業難度加大,很難出現奇跡。”沙克仲認為,直到2005年前后,是會展業行業創業的好時機。國內一些好的民營展覽公司應該都是2005年前后興起,這幾年在新的展覽公司方面很少有亮點創業的成本也在提高。
 
  沙克仲認為,以上幾點實際上是幾個角度,也是反映一個行業是否成熟傳統的幾個基本維度。從這幾個方面看,會展業已經是傳統行業了。看一個行業是否是成熟行業,不能簡單地看該行業發展時間的長短,更不能簡單看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長短。也就是說,有的行業即使在中國發展時間不長,但由于發展迅速、競爭激烈,也可能很快成為傳統產業。所以不能再把會展業看成是新興行業、朝陽行業。
 
  問題五:展覽業每年保持兩位數(20%以上)的增長
 
  沙克仲認為,這個表述不準確也不科學。需要明確兩位數的增長是指什么增長?對于展覽業的評估需要看幾個指標:展覽數量的變化、總展覽面積的變化、參展商總數量的變化、觀眾總數量的變化、展覽企業收入和利潤的變化等。沒有這些指標,談20%增長,似是而非,沒有說服力。
 
  問題六:虛擬展會取代實體展會的可能性?
 
  沙克仲認為,對虛擬展會或者網絡展會的討論應該始發于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認為虛擬展會將取代實體展會主要源于簡單的邏輯推理,既然一切都互聯網化,展會完全可以搬到網上,好處首先是節約成本;其次是沒有時間限制,24小時365天永不落幕;還有不受恐怖事件、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但僅僅從這個邏輯出發是不夠的,提倡虛擬展會的人忽略了實體展會不可替代的優點。比如,第一,人終究是社會動物,實體展會有利于滿足人的交流需求(networking),這方面虛擬展會遜于實體展會;第二、實體展會的展示功能遠遠強于虛擬展會(色香味、材料的質地等);第三、面對面交流對于建立信任的必要性等等。
 
  “如果從嚴謹的科學分析來看虛擬展會,我們至少需要從以下角度得到相關數據才能確定虛擬展會是否能夠取代實體展會。”沙克仲分析說,比如近幾年虛擬展會的發展情況,包括虛擬展會的數量增長、對虛擬展會的投資增長、虛擬展會作為商業模式的盈利情況。相對應的,是否在虛擬展會增長的同時實體展會出現萎縮,包含實體展會的數量、面積、銷售額、利潤等方面的變化情況。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得不到虛擬展會的增長數據,相反,實體展會則保持一定增長,根本無法斷定虛擬展會有替代實體展會的跡象。
 
  問題七:行業人才短缺、人員素質低、收入低、工作辛苦
 
  “會展人才短缺問題是個偽命題。”沙克仲認為會展業人才水平不低,而且還聚集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可以說全中國都缺高端人才,每個行業都缺高端人才。同時每個行業都有收入低、工作辛苦的基層從業者。
 
  如果說缺乏人才,從主辦的角度看,具有綜合能力的項目經理最缺乏,也就是說,會展業缺乏的是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是所謂會展教育培養不出來的,需要依賴全社會各個行業的人才流動才能解決。會展業的人才問題是個市場問題,市場會進行調節。關鍵問題是會展業自己是否有吸引力,能否創造出足夠的價值,吸引社會高端人才。
 
  問題八:O2O顛覆會展業
 
  沙克仲表示,完全不能認同顛覆的論點,主要因為這個觀點缺乏嚴謹科學的論述,沒有數據、邏輯作支撐,沒有說服力。
 
  中國展覽行業最大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數量和面積的增長,如何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如何提高展會質量才是當下必須面對的挑戰。而提升展會質量不在于“互聯網+”、不在于尋找新模式,而在于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在如何通過提升買家的數量和質量方面下“笨”功夫,在如何通過為客戶創造良好的體驗提升買賣雙方的談判效率方面做實事兒。中國展覽的問題不是太傳統,而是在傳統方面遠遠沒有做到極致。 網絡公司如果拋棄自己的主體業務,把線下辦展當主營業務,屬于舍本逐末,把自己當成了展覽公司。而投資一個展覽公司,根本不可能是網絡背后的資本的意愿。
 
  “除了我選出來的這八種說法之外,會展行業內還有一些很多類似的不嚴謹、不科學的觀點,有的甚至一說就說了十幾年。”沙克仲最后表示,這些問題如展覽業亟待加強規范、會展業缺乏一個統一權威的主管部門、結構不合理說、政策不完善,辦展審批渠道多、展覽主題雷同,造成資源分散,展會質量下降等,都需要更加更確,有說服力。(袁梓)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