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媒體:看見中國就看見馬克思主義的成功

2015-10-12
来源:钱江晚报

  “‘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大召開’這條微博在網民中引起高度關注,有網友點贊,也有網友留言。”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宣在昨天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閉幕式上的發言,讓嚴肅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北京大學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的最早策源地和重要陣地,也是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現場。中國,這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獲得巨大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邀集各國同道,主辦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題的國際會議。

  會議主題耐人尋味——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發展。在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20多年之后,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何在?它將如何繼續影響人類命運?本報記者專訪與會國內外知名馬克思主義專家。

  看見中國,就看見馬克思主義的成功

  在每個分論壇的發言中,“中國”都是高頻詞。

  國外學者深感興趣的是:今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獲得了不僅是理論層面更是實踐層面的成功;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繼續貫穿于每一項改革之中,并隨之不斷創新發展。

  本報智庫專家、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本次大會。謝春濤在接受錢報記者專訪時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是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且建設改革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功是客觀事實。

  謝春濤說,中國共產黨人極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本源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也沒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今天起碼繼承了馬列主義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世界觀、方法論沒有變,這不存在過時的問題;二是根本的價值觀沒有變,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人人平等,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這個價值觀是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真心認同的。三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根本政治立場沒有變。

  謝春濤說,當今世界,打社會主義旗號的政黨很多,甚至比打資本主義旗號的政黨多。為什么那么多政黨打社會主義的旗號?因為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旗號對老百姓更具有吸引力,他們要用這個爭取民心。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馬克思曾被評為“千年思想家”,不是中國共產黨組織網民評的,而是歐洲人評的,這說明馬克思包括他的學說至今在歐洲、在全世界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很多具體的東西,因為國情不同,新的時代特征不同,豐富了、發展了,也可以說改變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特定內涵。

  放眼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仍在發展

  中國的發展不僅聚焦著世界的目光,更吸引著思想的碰撞。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及政治學講座教授,中國研究專家,他熟悉中文,還給自己取了個中文雅名馬若德。

  會后,他在接受錢報記者專訪時說,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的深刻影響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提出了深受人民歡迎的“中國夢”,今天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同時也要對綠色發展有更多關注。

  麥克法夸爾說,這次大會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否則很有可能馬克思主義只能限制在少數幾個國家而不能夠聯合各個國家的大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的成功,也許會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產生吸引力。

  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布羅夫,同樣也會說流暢的中文。布羅夫告訴記者,前蘇聯解體后,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不再是官方意識形態,但馬克思主義研究并沒有終結,仍有較多學術力量。

  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舍甫琴科的觀點在國外學者中頗具代表性。她認為,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指南,為人類未來實踐展示了光明的方向,而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更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程恩富認為:全球化有正負兩面性。馬克思主義不光要中國化,更要國際化。各個國家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踐相結合。

  北大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說,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多為學院派,在“坐而論道”中也形成了一些有價值的理論見解。我們與之明顯不同的是,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我們用“化中國”來解決中國問題,“中國化”又為下一個“化中國”提供新臺階。

  達成共識,直面人類發展的尖銳問題

  1995年首屆法國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召開時,中國學者因種種原因無一參加。從第二屆起,中國聲音開始出現,第五屆、第六屆還安排了“中國日”專場。令顧海良記憶猶新的是,2005年,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主席雅克·比岱曾對他說:“中國不只該參加馬克思主義大會,更應該自己來辦。”

  今天,是到了中國主辦大會的時候了。十年過去,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底氣十足地向世界發出邀約。

  “中國學界應該主動搭建平臺,向國際學界闡釋中國的發展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從而擴大中國思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孫蚌珠疾呼。

  在此背景下,由中國主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想法應運而生。

  北京大學教授顧海良在大會閉幕時,發表“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學者共識”。共識稱,“我們倡議,面對各種誤解、非議和挑戰,馬克思主義者需要直面人類發展的尖銳問題,高揚馬克思主義者固有的批判精神與變革意識,在對現實問題做出創造性回應中實現重大的理論突破。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將馬克思主義推向新境界,這是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和踐行者的神圣責任。”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