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俄羅斯在敘利亞境內大刀闊斧地開展軍事行動打擊極端組織,美國等西方國家從政客到媒體,掀起了對俄的大批判。同時,也有學者從俄羅斯國內政治、經濟和安全形勢等方面出發,替俄國人操心。
敘利亞沖突自爆發至今已持續了四年半。俄羅斯的介入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場戰爭的態勢。通過從裏海俄軍艦發射巡航導彈轟炸敘利亞境內目標,克裏姆林宮把賭注押在了已被削弱的阿薩德政權上。此舉不但將俄羅斯拖入了成本高昂且難以操控的敘利亞內戰,而且使俄羅斯面臨受國內伊斯蘭主義組織恐怖襲擊的威脅,還把俄羅斯軍隊在置於與美國領導的聯軍直接對抗的位置——為打擊伊斯蘭國,美國武裝了當地所謂“溫和派”叛軍。
那么問題來了:俄羅斯為什么要這樣做?來自克裏姆林宮的高級消息源稱,今年夏天,三名俄政府高級官員敦促普京作出了對敘利亞進行幹預的決定,這三個關鍵人物是:俄羅斯總統辦公廳主任謝爾蓋·伊萬諾夫、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以及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在伊斯蘭國和努斯拉陣線(觀察者網注:有其他中文媒體將al-Nusra譯作“支持陣線”、“支援陣線”、“救國陣線”或“勝利陣線”)的雙重威脅之下,阿薩德政權日益危險,據估計其控制區域不足敘利亞全國面積的17%。即便是宗教少數派阿拉維派這個阿薩德家族的大本營,其成員如今也已開始逃離敘利亞。目前,烏克蘭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普京越來越遭到西方國家孤立,俄羅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中東進行幹預,意在重申其世界大國地位,並形成反作用力,以抗衡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政府的支持。
無怪乎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舉動的主要轟炸目標不是伊斯蘭國,而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國支持的其他叛軍組織。(當然,俄羅斯現在也把巡航導彈對准了伊斯蘭國。)9月下旬,普京在聯合國明確表示俄羅斯致力於維持阿薩德政權統治,從克裏姆林宮的角度出發,這是有道理的。俄羅斯擔心敘利亞國家全面崩潰,這將終結俄敘兩國長達數十年的聯盟,並危及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在俄羅斯方面看來,伊斯蘭叛亂武裝不但是對阿薩德威脅,也是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
1980年10月,敘利亞總統哈菲茲·阿薩德訪問蘇聯,與勃列日涅夫簽訂《敘蘇友好合作條約》
應當指出的是,俄敘兩國關系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二戰剛結束的時候。1946年,蘇聯與敘利亞簽署了一項秘密協議,承諾給敘利亞政府軍提供政治和軍事支持;四年後雙方又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1955年英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為防止蘇聯向中東地區擴張,簽訂了《巴格達條約》,使蘇聯與敘利亞的友好關系進一步深化。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蘇聯和敘利亞均支持埃及,兩國聯盟再次得到鞏固。
當時敘利亞的共產黨數量在阿拉伯世界中居首,該國坐擁龐大的石油天然氣儲備,使蘇聯為能源事業提供技術支持成為可能。1971年,蘇聯租用敘利亞地中海沿岸的塔爾圖斯港海軍基地,這使得敘利亞對蘇聯的地緣戰略重要性進一步提升。俄羅斯在塔爾圖斯駐紮著由十艘軍艦和輔助艦組成的艦隊。鑒於俄羅斯的地中海艦隊距離本土過於遙遠,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對俄羅斯軍事利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不要提俄羅斯從對敘軍售中所獲得的收入了。幾十年來,俄羅斯一直是敘利亞的主要武器供應國,如今敘利亞采購的武器有四分之三以上來自俄羅斯,其中包括8月,包雅克-130輕型攻擊機和米格-29戰鬥機。由於敘利亞政府現在實際處於破產狀態,莫斯科方面不得不勾銷許多敘利亞從蘇聯時期就拖欠的壞賬,但這並未影響俄羅斯軍火公司繼續與敘利亞簽訂合同。
2005年1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林姆林宮與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握手
基於上述原因,俄羅斯有強大的動力去阻止阿薩德政權的垮台。雖然在外界看來,克裏姆林宮的決策始終是個謎團,但俄羅斯主管國防工業的副總理德米特裏·羅戈津——他是吞並克裏米亞的幕後導演之一,已被歐盟列入對俄制裁名單——的評論顯示,普京的核心顧問圈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意見是一致的。普京今年建立了俄敘經濟合作委員會,羅戈津擔任負責人。上周俄羅斯開始轟炸敘利亞之後,羅戈津在臉書上寫道:“我們的人正在敘利亞平息一場針對俄羅斯的戰爭。不明白這一點的人,要么是傻子,要么是敵人。” 不管這句話在西方人眼中多么非理性和短視,它都是俄羅斯幹預敘利亞動機的清晰聲明。
目前更重要的問題是,俄羅斯人將如何看待他們的國家軍事介入敘利亞。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謝·普什科夫表示,俄羅斯對敘利亞的空襲將持續兩到三個月,但他無法排除空襲持續更久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俄羅斯表示計劃向敘利亞派遣地面部隊——當然,和介入烏克蘭時一樣,俄方聲稱這些人都是“志願者”。到目前為止,向敘利亞部署軍力一事沒有得到任何方面的確認。然而一旦當克裏姆林宮采取這樣的行動,當俄軍陣亡士兵的運屍袋被運回俄羅斯,公眾會作何反應?獨立廣播電台“莫斯科回聲”(觀察者網注:該獨立廣播電台著重在政治社會議題上代表不同的觀點,被某些觀察家稱為“俄羅斯最後的自由媒體堡壘”)最近一項面向超過5萬人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75%的人反對俄羅斯在敘利亞布置地面武裝力量。這部分聽眾代表了在俄羅斯國有媒體以外尋找新聞的群體,但莫斯科權威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也公布了一項民調結果,69%的受訪者反對俄羅斯派遣部隊支持阿薩德。預測俄羅斯將長期深陷敘利亞的俄羅斯記者加米德·加米多夫認為:“在金融危機不斷加深之時,遠赴外國領土作戰,意味著國內民眾可能滋生更嚴重的不滿情緒。如果‘我們已經吃不上飯,他們還把錢都花在敘利亞戰爭上’的不滿情緒大行其道,克林姆林宮政權或將走向終結。”
對於介入敘利亞,普京找的理由是打擊全球恐怖主義,他警告稱俄羅斯參與“倒阿”的武裝分子可能回國發動恐怖襲擊。但似乎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反而更可能鼓勵而非遏制這種威脅。俄羅斯擁有超過1500萬穆斯林人口,其中大多數屬於遜尼派。俄羅斯周邊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也有數百萬穆斯林。雖然武裝和恐怖襲擊事件在俄羅斯時有發生,到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出現與伊斯蘭國或敘利亞有關的恐襲。然而,克裏姆林宮對敘利亞遜尼派據點發起攻擊,可能產生反作用,導致國內特別是北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更加激進。
普京或許希望俄羅斯人以看待烏克蘭問題的方式來看待克裏姆林宮在敘利亞的冒險行動。與幹預敘利亞相反,俄羅斯公眾對幹預烏克蘭一直給予廣泛支持。列瓦達中心6月份的一項民調顯示,大部分俄羅斯人支持吞並克裏米亞,並將烏克蘭內戰歸因於美國及其盟友為削弱俄羅斯而進行的努力。俄羅斯社會學家丹尼斯·沃爾科夫表示:“俄羅斯電視台將烏克蘭塑造成一個被烏民族主義勢力左右的、失敗的、分崩離析的國家,在俄羅斯國內取得了預期的宣傳效果。”
在西方媒體全力關注敘利亞的同時,俄羅斯繼續在烏克蘭進行活動。10月初,普京與烏克蘭、法國和德國領導人在巴黎舉行會談,這是各方自今年2月明斯克停火協議以來首次會晤。俄羅斯答應烏克蘭和西方國家的要求,同意說服烏克蘭東部分裂勢力推遲原計劃於本月舉行的選舉。但歐安組織上周提交的報告指出,在烏克蘭東部發現具有高度破壞性的布拉提諾多管火箭炮系統(觀察者網注:即俄羅斯TOS-1火箭炮),令人對俄羅斯的意圖產生懷疑。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俄羅斯經濟的嚴重衰退是否會削弱民眾對軍事冒險的支持。石油價格的暴跌,加上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造成俄羅斯人的實際收入大幅縮減,而通貨膨脹達到15%以上。俄羅斯獨立報紙《新報》(觀察者網注:《新報》是戈爾巴喬夫用自己諾貝爾和平獎獎金創辦的報紙,他現在擁有10%的股份)稱,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開支目前仍處於預算范圍之內,遠低於美國及其盟國在敘利亞的軍事開支(約990萬美元/天)。俄方預算完全足夠支付飛機和彈藥,但如果俄羅斯引進地面部隊或其軍事基地遭武裝分子襲擊,成本將顯著提升。俄羅斯軍事分析家帕維爾·費爾根豪爾表示:“彈藥、汽車和飛機的損失損耗,都意味著俄羅斯的巨大開支。”這將加劇俄羅斯的預算赤字問題——預計今明兩年赤字為3%這樣下去,俄羅斯人恐怕早晚會對政府介入烏克蘭和敘利亞的決定提出質疑。
俄羅斯政府介入烏克蘭和敘利亞的部分動機或許來自對民主政權——特別是中東地區、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所謂顏色革命——的嫌惡。由於武裝沖突很快便取代了民主抗爭,所以敘利亞實際上並未完全擁抱阿拉伯之春。但從克裏姆林宮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意味著敵視俄羅斯的叛亂組織最終取代阿薩德政權的可能性。敘利亞的分裂,或阿薩德政權被親遜尼派政府所取代,都將導致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失去唯一的附庸國。
烏克蘭地處俄羅斯和歐盟、北約國家之間。普京在9月下旬的聯合國演說中提到,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後便一直艱難地抵抗著北約向俄羅斯鄰國擴張的舉動。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俄羅斯在侵犯北約成員國(波羅的海國家與土耳其)領空的行動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侵略性。
克裏姆林宮在烏克蘭和敘利亞沖突中的舉動,都是在試圖抗衡北約。盡管俄羅斯至今仍在烏克蘭問題上顯得遊刃有餘,但其敘利亞策略卻存在巨大的風險。用俄羅斯著名記者尤利婭·拉特尼娜的話來說,“在這場戰爭中,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伊斯蘭主義者擁有比克林姆林宮更豐富、更成功的經驗……俄羅斯介入敘利亞不出一個月,(極端分子的血腥報複)就會登上西方媒體的頭條,他們的暴行將會使關塔那摩和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虐囚醜聞看上去像幼兒園稚童的把戲。”
(楊晗軼譯自《紐約書評》網站 作者:艾米·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