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15日刊登題為《45萬億個理由說明為什么中國無法挑戰美國的經濟實力》一文。作者為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文章稱,最近人們對“修昔底德陷阱”問題進行了大量討論。這一理論認為當一個全球領先的強國對一個崛起中的強國感到驚恐,最終會發生戰爭。今天,可能會產生這種陷阱的候選國家是美國和中國。人們認為,北京正處於崛起之中,並且能夠威脅到華盛頓的全球地位。
文章稱,值得慶幸的是,這個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缺陷:中國在經濟上沒有能力威脅美國。雖然現在確定還為時過早,但北京甚至已經不再可能在經濟上趕上華盛頓。
在過去15年中,瑞士信貸銀行一直在編制有關全球私人財富位於何處的數據。雖然這些數據並沒有完美地捕捉到美中經濟的比較結果,但數據並不需要做到這一點,而是只需大致正確。數據顯示的美中兩國之間的差距令人驚歎。到2015年年中,瑞士信貸銀行估計,美國的私人財富存量為85.9萬億美元,而中國的私人財富為22.8萬億美元。
文章認為,中國與美國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文章稱,這是私營部門,也許中國的大型公共部門會讓美國的優勢大幅降低。對美國進行的一項粗略計算顯示,到2015年年中,美國的國民淨財富超過73萬億美元。
文章稱,中國的國有企業擁有巨額資產。然而,中國的債務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一直在迅速上升,並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公共部門。到2015年年中,中國的國民淨財富為將近28萬億美元。因此,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國民財富差距為45萬億至46萬億美元,這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很多議論都受到一個想法推動,就是中國雖然按照人均計算仍然窮得多,技術上也不如美國先進,但事實上在經濟方面已經趕了上來。這種有點牽強的論斷所依據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概念,在根據購買力平價調整之後,這一概念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推廣。
說白了,依據按照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GDP對美中兩國進行比較是錯誤的。購買力平價背後的想法是,在不同的市場中,同樣的商品或服務應具有同樣的價格,如果這些市場對競爭保持開放的話。要將這種算法應用到中國的整個GDP上,則交易的絕大部分——不只是消費,還有投資和政府采購——就都必須在公開市場上進行。
但把基於競爭性市場的購買力修正應用於整個(哪怕是大部分)中國GDP,簡單而言都是錯誤的。
一些人的信念是,無論中國在經濟上多么落後,它都正在迅速趕上來。由於中國甚至在經濟增長放緩情況下增速仍是美國的三倍左右,所以官方公布的GDP增長率似乎證實了這一論點。
然而,情況則是一個截然不同、甚至令人震驚的故事。從2009年年底到2015年年中,美中財富差距擴大了25萬億美元以上。就連兩國之間財富的比率也已經開始上升,從2011年的3.1比1上升到3.8比1。雖然五年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但也並非微不足道。中國在私人財富方面正在逐漸落後。這表明,要么是其GDP增長被誇大了,要么是其在這一時期缺乏生產力。
文章稱,把公共部門納入進來不大可能會改變近期的走勢。這是因為,中國不斷擴大的債務規模的最大來源就是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國有銀行大量增加對國有企業的貸款,而這些企業的還貸能力卻每況愈下。
經濟刺激失靈說明,中國要扭轉不斷惡化的財富變化趨勢,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方式:實施促進競爭的深層次改革。這當然是可能的,但還沒有發生。
文章稱,由於中國在國民財富方面比美國少45萬億美元,所以它從任何意義上講都不是一個經濟挑戰者。由於五年來這一差距大幅拉大,中國的政策也尚未走上正軌,所以目前,中國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挑戰者的前景。因此不存在任何“修昔底德陷阱”,也不存在這種陷阱所帶來的任何戰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