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來電顯示起風波 運營商再成“出氣口”

2015-10-19
来源:IT時報

  “齊達內退役了,法國六年沒緩過勁來。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六十年沒緩過勁來。高俅退役了,中國一千年沒緩過勁來”、“我們不進球,我們只是足球的搬運工”……在最近的一檔節目中,郭德綱的徒弟調侃起中國足球,引發社會的關注,也引起了李毅大帝的怒火。

  閑話扯遠了,不過要說到運營商,和國足的境遇還真有點類似,屢屢被豎起成靶子,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最近新華社的一篇文章,再次將運營商置于風口浪尖。這次新華社將矛頭指向運營商的來電顯示業務:成本已經很低,為何還要收取數元的功能費?為何不能保證來電顯示的號碼都是真實的?

  的確,國內運營商的服務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有時候對運營商的批評“過火”,是基于對實際情況的不透徹了解。就拿來電顯示的費用來說,現在運營商都在主推4G套餐,而4G套餐中基本上都包含了來電顯示服務,怎么說來電顯示費用貴呢?至于來電顯示號碼“保真”的問題,國內運營商的確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從根本上說,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國際上的運營商一起努力,從源頭上抓起,僅憑國內運營商一方行動是無法做到的。

  ◆ 來電顯示的定價與成本脫節了?

  外界對于運營商來電顯示業務的質疑,在于認為這項業務的成本已經可以忽略不計,收費已與成本脫節,所以不應該收取每月數元的功能費。那么現在運營商收取來電顯示功能費的實際情況如何呢?以運營成本作為資費定價依據的做法策略真的就妥當嗎?

  記者調查:4G套餐基本不收來電顯示費

  運營商現在收取的來電顯示功能費是多少呢?

  按照原信息產業部于2000年5月發布《關于調整部分移動電話資費的通知》,移動電話主叫號碼顯示功能收費的上限標準為10元/月。過去運營商對來電顯示的收費標準不一,同一城市的不同運營商,或者同一家運營商在不同的省份,收取的來電顯示功能費都不一樣,這是國內通信行業在2G/3G時代的特色,省級運營商決定各自的資費套餐政策。隨著4G時代的到來,運營商開始推全國統一的4G資費方案。記者發現,在運營商4G套餐中,來電顯示基本上都包含在其中,沒有單獨收費。

  以中國移動為例,今年6月面向全國用戶推出4G新資費,內容包括4G自選套餐、4G飛享套餐、4G上網套餐、4G商旅套餐四款主套餐。記者查閱套餐詳情后發現,無論是4G飛享套餐、4G上網套餐、4G自選套餐,還是4G商旅套餐,均包含來電顯示功能,沒有單獨收費。再來看看中國電信的4G套餐,其天翼樂享4G套餐無論是59元/月最低檔套餐還是399元/月最高檔套餐,均贈送來電顯示功能。中國聯通也基本如此,在其推出的4G全國套餐中,均向用戶贈送來電顯示。

  當然,現在一些用戶使用的一些老套餐可能會收取來電顯示費用,但是這些套餐現在已經是非主流,而且運營商對很多老套餐不再受理。在媒體的報道中,點名一些地方的中國聯通“世界風新商旅套餐”、“新勢力暢聊套餐”等不包含“來電顯示”服務,其實這些套餐都是中國聯通多年前推出的套餐。“世界風新商旅套餐是2G時代的套餐,現在都在推4G套餐,那個套餐都不受理了”,呼和浩特聯通的客服人員說道。

  以非主流的老套餐作為運營商收取“高額”來電顯示費用的佐證并不妥當。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運營商普遍將來電顯示作為套餐內包含的服務提供給用戶。

  專家說法:來電顯示仍有成本

  “來電顯示業務目前在運營過程中的成本的確不高,但是,網絡建設成本不可忽視。”電信業專家項立剛對記者表示,來電顯示的成本應該包括兩方面:運營成本和網絡建設成本。

  從來電顯示的運營來說,成本的確不高。來電顯示業務的學名為“主叫號碼信息識別及傳送”業務,是指在被叫用戶終端設備上顯示來電的主叫號碼、呼叫日期、時間等主叫識別信息,并進行存儲。“現在信令中都包含主叫方信息,最終在用戶端顯示,這個成本的確不高”, 一名運營商內部負責核心網管理的人士告訴記者。

  他同時表示,最早傳統的交換機是沒有來電顯示功能的,不過后來用戶對來電顯示的需求越來越強,“所以我們當時就要加設備,專門配電路板。當時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因為全網的設備都要改造、加配置。”后來,設備商提供的產品中已經將來電顯示作為標配,和其他的功能合成在一起。

  “所以即使說現在來電顯示的成本很低,但它總歸是有成本的,而且很難把它單獨拿出來計算成本有多少,都是統一打包的。”這位人士說道。

  ◆ 來電顯示真實號碼要從源頭抓起

  除了質疑來電顯示的收費與成本脫節,不該收取每月數元的功能費外,一些媒體也在批評來電顯示號碼的真實性不能令人滿意,顯示的號碼并非主叫方的真實號碼,使得騷擾電話、詐騙電話肆虐。對于來電顯示的保真(保證號碼真實性)問題,國內運營商應該做得更好一些,但將責任完全歸咎于其頭上也是不妥當的。

  改號詐騙電話多從境外而來

  10月9日中午,王化的手機響了,他打開屏幕一看,來電顯示的開頭是“+20”,歸屬地是埃及。王化有些遲疑,自己從來沒有去過埃及旅游,也沒有親朋好友在那邊,怎么會接到來自埃及的電話呢?他之前聽朋友說過,現在有人通過境外電話來進行詐騙,于是他掛斷了來電。

  放下電話后,王化將自己剛才碰到的情況和同事說了一說,沒想到引起大家的“共鳴”。旁邊的同事小李前些天接到了來自蒙古國的電話,接聽了以后發現是詐騙電話就掛斷了。其他同事也都說,接到過來自境外的電話,有的來自保加利亞,有的來自埃塞俄比亞、希臘等等。來自境外的詐騙電話的手法仍很老套,比如冒充公檢法,或者嚇唬用戶違法了,要求用戶將錢轉移至安全賬戶。《IT時報》記者也多次接到過來自境外打來的電話,不過都直接掛斷。為什么現在來自境外的詐騙電話會多起來呢?

  “國內管控得越來越嚴,所以現在很多不法分子都從境外發起主叫,”一位運營商內部負責核心網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

  這位人士介紹,他們當地對傳送出去的主叫號碼真實性控制得非常嚴,設置了技術門檻。“我們根據集團公司和通管局的相關要求,制定了規范主叫號碼傳送的管理辦法,對所有接入我們的用戶均開啟了主叫號碼鑒權,對于接入用戶外呼的主叫號碼與我們分配給他的號碼不相符的實施攔截。”這位人士介紹。

  所以現在很多不法分子通過VoIP網絡電話的方式,將網關放在境外,通過境外運營商發起主叫,從而對國內用戶進行騷擾、詐騙。

  主動攔截技術難度大

  既然現在很多詐騙電話來自于境外,那么國內運營商為什么不攔截呢? 實際上,攔截的難度是非常高的,無論是從技術本身而言,還是從法律角度而言。

  上述運營商人士表示,由于通信網絡非常龐大、業務非常復雜,由被叫側判斷主叫號碼的真實性和規范性是不切實際的,主叫號碼的真實性和規范性只能由發端接入源頭來控制,即“誰接入、誰負責”。

  在早期,國內運營商對于境外來電按照自己的規則對來電號碼進行統一規整,但是這樣做也有不利之處,用戶看不到來電的原本號碼,也無法回撥過去。而且境外的運營商也要求,不要對自己網絡傳送過來的主叫號碼進行改變,“也就是說,對方傳送過來的是什么號碼,我們就顯示是什么號碼,不做改變。”上述運營商人士表示。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運營商之間都簽署了這樣的協議,不對對方送來的主叫號碼做改變。這樣做對促進國內外用戶的交流是有利的,但也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有些是一些小國家,他們對主叫號碼的真實性把控不是很嚴,國內不法分子改號并通過對方網絡發起主叫。”

  對于國內運營商來說,要百分之百地識別這些境外電話是否是改號詐騙電話,是不可能的。而且因為無法做到精確識別,運營商也就無法進行攔截。“即使攔截有80%的成功率,我們也不敢做。因為萬一攔截錯了,這就侵犯了用戶的通信自由權。”

  無法提前攔截,不代表國內運營商對來自境外的詐騙電話“不作為”。“我們通過信令監測系統,只要主叫號碼是某些數字開頭的,在對方與國內用戶通完話后,我們的平臺就會再次撥通用戶的電話,提醒他之前接到的電話可能是詐騙電話。”

  這種做法有一定的成效,市民張小姐表示她家前段時期兩次接到過境外詐騙電話,隨后就接到了運營商打來的提醒電話。在無法提前攔截的狀況下,運營商采取事后提醒的措施來防止用戶上當受騙。“但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國內外各家運營商都采取措施,從各自的源頭來防止虛假主叫號碼的傳送。”

  歸罪于來電顯示太表面化

  將詐騙電話橫行歸咎于運營商來電顯示業務不能“保真”,顯然是過于表面化。從技術的角度而言,要使來電顯示百分之百“保真”需要全世界運營商一起努力,從源頭上抓起。從法律角度而言,判定騷擾電話的依據是什么?該如何處罰?運營商能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一些運營商人士表示,由于《電信法》缺位,企業行為面臨“無法可依”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治標不治本。

  同時,電信專家付亮坦言,要達到對詐騙、騷擾電話的遏制效果,除用戶提高防范意識外,還需要多方聯動。

  今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由運營商、銀行等23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10月9日,國務院更是召開了首次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在會上表示,要堅決禁止網絡改號電話運營,嚴格規范對“一號通”、“400”、“商務總機”等重點電信業務市場的管理。

  付亮表示,真正能夠解決問題,還是需要通過國家、工信部牽頭,讓公安機關、運營商、銀行形成聯動機制。只有在各方匯總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遏制詐騙電話的發展勢頭。

  ◆ 運營商的無辜與無奈

  除了最近的來電顯示風波,運營商近年來屢屢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時不時就被媒體拿出來當做靶子。國內運營商真的是那樣“罪大惡極”嗎?從實際情況來看,媒體解讀有些過度、失當。

  國際漫游費定價權不在己手 國內運營商沒收著錢卻惹得一身“臊”

  一直以來,國際漫游“天價賬單”的報道不時見之于報端。今年“五一”,安徽胡女士去塞班島旅游,用微信給國內朋友發了幾張圖片,流量費卻高達1.6萬元。這件事經過央視報道后,迅速成為社會熱點,運營商被批得體無完膚。

  “天價賬單”的事件以前發生過,以后或許還會發生。但是板子全部打在國內運營商身上顯然是不對的。

  為什么會產生國際漫游費?因為用戶出國后,所使用的網絡不再是國內運營商的網絡,而是海外運營商提供的網絡,使用它的網絡,當然是要交錢的。

  從全球來看,國際漫游費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漫游地運營商收取的國際漫游網間結算費,二是漫出地運營商收取的網絡運營服務費。在這其中,第一部分占據絕大比例。據了解,在國際漫游語音資費中,上述兩者的比例一般是85∶15;而國際漫游流量資費的這一比例更高,基本由漫游地運營商收入囊中。形象來說,國內運營商只是“收費員”,收取的國際漫游費幾乎都交給了漫游地的運營商。

  歸根結底,降低國際漫游費還是要通過與海外運營商的談判來解決,因為定價權掌握在對方手里,但是談判過程中的艱難實際上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談判的確很艱難,要一家一家地去找,但是很多時候別人都不睬你,”中國電信的一位人士表示。有的國家或地區只有一家運營商,人家根本不接受結算資費下調談判。

  就拿“容易出事”的塞班島來說,島內本地人口只有5萬多,但是每年來這里的中國游客就達數萬人。“對方運營商不需要降價來讓中國的用戶充分使用起來,沒有談判動力。”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表示。

  流量當月不清零 一小步還是一大步

  近年來對于運營商當月流量清零的做法,外界產生了諸多抱怨。事實上,運營商在流量套餐清零的問題上早已經出現松動,比如推出流量季度包、半年包等產品,流量在季度內、半年內都是有效的。而從今年10月開始,運營商則針對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客戶推出了流量當月清零服務。

  但有評論說,三家運營商此次推出的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只是將月套餐內的流量使用期限從30天變為60天而已,只是邁出了一小步。初聽上去,說法很有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

  運營商此次針對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推出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可是目前用戶使用的最主流方式。而運營商之前推出的季度包、半年包都只是疊加流量包的方式,相對來說,操作較為容易。而對向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推出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則是項不小的工程,涉及實時計費、離線計費、余額管理中心等數十套系統的改造割接,以及銷售、用戶服務等方面的流程改造,涉及的工作量很大,細節非常多。

  要著重提及的是,目前在國際上,推出流量當月不清零這類流量延期服務的運營商可謂是鳳毛麟角,僅有4個國家的4家運營商這樣做。比如美國AT&T在今年初推出的Rollover Data服務,也是采取流量當月不清零的做法,允許用戶將沒有用完的數據流量挪到次月繼續使用。

  總的來說,雖然國內運營商此次推出的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不是網友眼中真正意義上的流量不清零,但是這是運營商邁出改革的一大步。流量正從一種“服務套餐”轉變為運營商向用戶售賣的一種“虛擬商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流量的自由流通兌換。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