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位高級官員近日稱,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可能接近7%,超過該組織之前的預估,但中期增長前景更加不確定。
增長率可能接近7%
IMF亞太區主管李昌鏞稱,中國對本地區其他經濟體的潛在外溢影響大於預期。他稱,中國7月-9月的增長率達到6.9%,表明中國2015年增長率可能超過IMF預估的6.8%。「實際上,從目前的狀況來看,2015全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接近7%,高於我們之前預估的6.8%。」他在參加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項活動中說。
李昌鏞稱,IMF不認為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更加關注增長放緩對本地區其他經濟體帶來的潛在影響,部分原因是由於貿易聯繫更加緊密。
IMF的內部計算得出,中國經濟增長率下滑一個百分點,亞洲整體經濟增長就會減少超過0.3%。
厲以寧:保持5%-6%即可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昨日在京表示,目前中國社會正從工業化階段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不可能保持8%以上的增速,只要能保證中國經濟增速長期維持在5%-6%左右即可。
厲以寧表示,人類社會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業社會,農業在GDP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占了主要地位;第三階段是后工業化階段。
厲以寧指出,后工業化階段的特點是第三產業占了重要位置,在目前發達的西方國家中,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70%,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中國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已超過51%,中國已處於由工業化階段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的時期。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中國GDP增幅均為6.9%。這是2009年6月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7%,引發國內外輿論的強烈關注。
對此,厲以寧認為,以第三產業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增長率一般為3%,頂多4%;而中國過去經濟增速之所以高,是因為經濟處在工業化階段。目前中國處於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已無法保持如此高的經濟增長率,且若繼續保持8%的增速,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
針對經濟新常態,厲以寧認為,適應新常態非常重要,特別是要適應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內經濟。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厲以寧指出,金融應該發揮的作用包括:參與解決農村的改革問題、大力建設公共投資基金、鼓勵創新創業、鼓勵國有大企業改革等。